[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穿刺器的包含旋转栓的中空管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26903.0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8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曾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橙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520 重庆市合川***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穿刺 包含 旋转 中空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穿刺器的包含旋转栓的中空管组件,包含外管道,内管道和旋转栓;所述外管道包含外管近端和外管远端及在其间延伸的由外管壁,所述外管壁限定出第一中空通道;所述外管道还包括沿其轴线方向设置的轴向隧道,所述隧道包含与外管壁连成一体的第一隧道侧壁和第二隧道侧壁,还包括与第一,第二隧道侧壁连接的隧道顶壁,所述第一,第二隧道侧壁和隧道顶壁限定出与第一中空通道联通的隧道通道;隧道沿着轴向延伸至外管远端的临近区域形成封闭的隧道尽头;所述第一隧道侧壁包含与隧道通道联通的环向滑槽,所述旋转栓包含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环向滑槽相匹配的锁闩,所述旋转栓安装在第一隧道侧壁的外侧,其中锁闩插入环向滑槽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创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穿刺器的包含旋转栓的中空管组件。
背景技术
穿刺器是一种微创手术中(尤其是硬管腔镜手术),用于建立进入体腔的人工通道的手术器械。通常由穿刺管组件和穿刺针组成。其临床的一般使用方式为:先在患者皮肤上切开小口,再将穿刺针贯穿穿刺管组件,然后一起经皮肤开口处穿透腹壁进入体腔。一旦进入体腔后穿刺针被取走,留下穿刺管组件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
硬管腔镜手术中,通常采用气腹机向患者腹腔持续的灌注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气体)并维持稳定的气压(约13~15mmHg),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穿刺管组件通常由中空管,外壳,密封膜(亦称器械密封)和零密封(亦称自动密封)组成。所述穿刺管组件从体腔外穿透至体腔内,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所述外壳将中空管、零密封和密封膜连接成一个密封系统。所述零密封通常不提供对于插入器械的密封,而在器械移走时自动关闭并形成密封。所述密封膜在器械插入时箍紧器械并形成密封。
当穿刺管组件固定在患者腹壁时,其中空管可分为体外段(长H1),体壁段(长H2)和体内段(长H3)。体壁段的长度H2是变化的,当应用于不同病人时,不同病人的腹壁厚度不一样,例如肥胖病人和体型较瘦的腹壁厚度差异较大;而即使用于同一个病人时,不同穿刺位置和穿刺角度,所述体壁段H2也是变化的。而体外段的长H1不可预留太长或太短,太长则不方便器械的插入,特别当穿刺管组件作为主操作孔需要反复切换器械时,太短则不方便以各个不同倾角操作器械。体内段的长度H3通常变化不大,约预留20~30mm。现有技术的穿刺管组件的中空管的长度是固定的,无法满足不同临场场景的需求。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穿刺器的包含旋转栓的中空管组件,包含外管道,内管道和旋转栓。所述外管道包含外管近端和外管远端及在其间延伸的由外管壁,所述外管壁限定出第一中空通道;所述外管道还包括沿其轴线方向设置的轴向隧道,所述隧道包含与外管壁连成一体的第一隧道侧壁和第二隧道侧壁,还包括与第一,第二隧道侧壁连接的隧道顶壁,所述第一,第二隧道侧壁和隧道顶壁限定出与第一中空通道联通的隧道通道;隧道沿着轴向延伸至外管远端的临近区域形成封闭的隧道尽头。所述内管道包含内管近端和内管远端及在其间延伸的内管道壁,所述内管道壁外表面包含内管道外圆柱面,所述内管近端的外表面包含外凸块;所述内管道安装在外管道的内部,其中内管道外圆柱面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一中空通道相匹配,外凸块与隧道通道匹配,限制所述内管道相对与外管道作旋转运动,所述内管道可相对于外管道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隧道侧壁包含与隧道通道联通的环向滑槽,所述旋转栓包含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环向滑槽相匹配的锁闩,所述旋转栓安装在第一隧道侧壁的外侧,其中锁闩插入环向滑槽中。
一种方案中,所述旋转栓包含开锁状态和闭锁状态,闭锁状态下,所述旋转栓朝向隧道通道内部旋转使得锁闩进入隧道通道;开锁状态下,所述旋转栓朝向隧道通道外部旋转使得锁闩退出隧道通道。
又一种方案中,还包括近端堵头,所述近端堵头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隧道通道匹配,近端堵头安装在隧道的近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橙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橙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69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