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控爱德华氏菌病的杂交黄颡鱼养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26832.4 | 申请日: | 2020-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9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凌俊;江河;段国庆;潘庭双;胡玉婷;周华兴;陈小雷;汪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A23K50/80;A23K10/18;A23K20/105;A23K20/163;A61K35/744;A61P31/04;A61P33/02;A61K31/575;A61K31/715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爱德华 氏菌病 杂交 黄颡鱼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控爱德华氏菌病的杂交黄颡鱼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操作步骤如下:(1)放养前对全池钩介幼虫亲体进行针对性控制,杂交黄颡鱼的鱼种放养前置于混合液中药浴;(2)鱼种放养:混合放养杂交黄颡鱼种、鳙鱼种、鲢鱼种、和鲫鱼种;(3)全程投喂黄颡鱼专用的膨化浮性颗粒饲料;(4)强化免疫:5月中旬~10月中旬,饲料中全程添加免疫增强剂;(5)水质底质改良:5月中旬~10月中旬,分别定期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6)定时驱虫:6月~9月,每月选择晴天上午使用1次原虫类驱虫剂对车轮虫、斜管虫等进行针对性驱除。使杂交黄颡鱼的发病率降至20%以内,死亡率至15%以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控杂交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黄颡鱼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存在同一养殖周期内雄性黄颡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雌性,高密度养殖单产低、饲料系数高等问题。为此,基于远缘杂交技术,通过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杂交攻克了上述关键问题,获得了更具养殖优势的杂交新品种——杂交黄颡鱼,已逐步取代普通黄颡鱼成为养殖新宠。该品种具有黄颡鱼的典型特征,且生长速度快、规格集中、饲料系数低等优点,杂交优势凸显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养殖劣势,如低氧不耐受、应激反应剧烈,基因杂合带来的集约化养殖细菌性疾病耐受度低,尤其以爱德华氏菌病危害最为严重,影响杂交黄颡鱼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杂交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俗称“一点红”、“裂头病”,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多由车轮虫等小型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苗种和成鱼均易感,尤以二龄鱼发病率较高,主养发病率40~50%,死亡率可高达80~90%,每年6~9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病程长,且治疗困难、治疗周期较长,同时一般内服药物很难突破鱼体血脑屏障到达病灶,造成用药难以见效,严重影响黄颡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杂交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防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车轮虫、斜管虫等小型寄生虫的防控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措施不到位,经常性等到虫害爆发以后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给鱼体产生较大损伤,为爱德华氏菌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提高生长速度和上市规格,黄颡鱼配合饲料生产厂家片面追求饲料高蛋白含量,造成养殖鱼体摄食营养不够均衡,极易患脂肪肝,引起代谢障碍,机体代谢能力显著降低;三,采用抗生素介入日常预防,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一旦爆发爱德华氏菌病,盲目、加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和消毒剂,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导致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随着国家“抗生素减量行动”落地和民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以增强机体自身免疫能力为基础,降低外部应激,辅以科学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将是未来疫病防控的主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防控爱德华氏菌病的杂交黄颡鱼养殖方法。
本发明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为基础,采用针对性微生物制剂“以菌制菌”和强化免疫,辅以科学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防控杂交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
一种防控爱德华氏菌病的杂交黄颡鱼养殖操作步骤如下:
(1)放养前消毒
鱼种放养前15~20天,在池塘中注入高度30~50厘米的水,按0.4克/立方水体的使用量在池塘中加入含量85%的烟酰苯胺,对钩介幼虫的亲体蚌类进行杀灭,10~15天后,注新水深至1.5~2.0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68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