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收发接口背板总线交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6388.6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4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于翼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G06F1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南长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4 | 代理人: | 马龙 |
地址: | 100034 北京市通州***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通用 串行 收发 接口 背板 总线 交换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收发接口背板总线交换系统,包括数据链路层协议、设备和总线交换芯片,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帧结构包括帧头、源地址标识、目的地址标识、协议族标识、协议标识、负荷长度、负荷和校验码;设备包括交换设备、全特性节点设备和透明节点设备,交换设备用于接收每个端口上的帧,全特性节点设备指的是完整实现了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设备,透明节点设备具有通用异步收发接口;透明节点设备通过通用异步收发接口直接发送信息内容。本发明具有通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基于包交换技术,可以实现任意节点之间通信,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广播、组播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收发接口背板总线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模块化设计的机架式设备中,通常需要提供一条或多条背板总线,用来连接各个板卡模块,实现模块间的通信、管理等功能。根据设备功能的不同、板卡模块功能的不同等,设计背板时选择的背板总线技术也各不相同。常用的背板总线技术有:背板以太网、IIC总线、PCI/CPCI/CPCIE总线等。
背板以太网基于以太网技术,每个板卡模块上提供一个以太网接口,在背板上提供一个以太网交换机,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实现各个板卡模块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太网技术成熟,支持10M/100M/1000M/10G/40G…等多种数据速率接口,既可以用于成本较低的设备,也可以用于对通信速率有较高要求的场合。其缺点在于,每块板卡模块都需要提供以太网接口,这就需要支持以太网接口的微处理器和相应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同时背板需要提供10~20路接口的以太网交换机,难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IIC总线是一种电路并联的主从模式时分复用总线。IIC总线成本低,线路简单,支持广泛,常用于板卡模块的信息识别、管理和低速数据传输。但是IIC总线所有设备并联在一组线路上,任何一个节点发生故障,都可能会无限期占用总线,导致总线锁死。同时,IIC总线的主从架构模式下,只能由主节点发起通信请求,从节点向主节点做出相应,而一组总线上只能存在一个主节点,这就导致从节点之间无法直接通信。
PCI/CPCI/CPCIE等并行数据总线是常用于x86_64架构的工业计算机的背板数据总线。此类总线对x86_64架构的CPU支持性好,兼容设备多。其缺点是:PCI/CPCI并行总线需要大量数据/地址线,背板走线密度高,线路受到干扰的概率随走线数量增加而增加;背板生产成本高;随着接入总线的模块数量增加,总线通信数据速率会相应降低。CPCIE基于PCI-E串行接口,数据速率高,但是对背板质量要求高,对非x86_64架构的设备支持性差,接口芯片成本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背板总线交换技术成本较高、兼容性差和通信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收发接口背板总线交换系统。
2.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收发接口背板总线交换系统,包括数据链路层协议、设备和总线交换芯片,其特征在于,在通用异步收发接口作为物理层技术的基础上,专门定义了数据链路层协议;
所述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帧结构包括帧头、源地址标识、目的地址标识、协议族标识、协议标识、负荷长度、负荷、校验码,协议族标识和协议标识也可以用来表示源端口与目的端口,具体含义由通信双方协定;
所述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节点地址可以由节点主动声明获取,也可以由交换节点静态或动态分配。
优选地,所述设备包括交换设备、全特性节点设备、透明节点设备;所述交换设备用于接收每个端口上的帧,并根据帧的目的地址将其转发给其他节点,交换设备自身也可以持有地址;所述全特性节点设备指的是完整实现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设备;所述透明节点设备指的是具有通用异步收发接口,但没有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新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63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