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25093.7 | 申请日: | 2020-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1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朱宝;陈琳;孙清清;张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528 | 分类号: | H01L23/528;H01L23/532;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得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1 | 代理人: | 孟海娟 |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封孔层 互连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层金属互连线(200);
通孔/沟槽结构,形成在由第一刻蚀终止层(201)、第一介质层(202)、第二刻蚀终止层(203)和第二介质层(204)所构成的叠层中,其中,通孔位于沟槽下方;
PTCDA薄膜(205)和SiO2薄膜(206),其中,PTCDA薄膜(205)覆盖所述通孔/沟槽结构内部的侧壁和部分通孔底部,SiO2薄膜(206)覆盖PTCDA薄膜(205)表面;
铜扩散阻挡层(208),覆盖所述SiO2薄膜(206)和所述通孔底部;
第二层金属互连线(209),覆盖所述铜扩散阻挡层(208)表面并完全填充所述通孔/沟槽结构内部;
铜扩散覆盖层(210),覆盖上述结构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PTCDA薄膜(205)和所述SiO2薄膜(206)厚度之和不超过1.5n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PTCDA薄膜(205)的厚度为0.3nm~0.6nm,所述SiO2薄膜(206)的厚度为0.9nm~1.2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铜扩散覆盖层(210)是SiCN、SiC、SiN、Co、CoWP、CuSiN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层金属互连线(200)上依次沉积第一刻蚀终止层(201)、第一介质层(202)、第二刻蚀终止层(203)和第二介质层(204),刻蚀所述第一刻蚀终止层(201)、所述第一介质层(202)、所述第二刻蚀终止层(203)和所述第二介质层(204),使之贯穿,形成通孔/沟槽结构,其中,通孔位于沟槽下方;
在所述沟槽/通孔结构表面形成PTCDA薄膜(205);在所述PTCDA薄膜(205)表面形成SiO2薄膜(206);
刻蚀去除通孔底部的所述SiO2薄膜(206)和所述PTCDA薄膜(205);
在所述沟槽/通孔结构表面形成铜扩散阻挡层(208),并填充第二层金属互连线(209);
采用化学机械抛光的方法去除上表面的所述第二层金属互连线(209)、所述铜扩散阻挡层(208)、所述SiO2薄膜(206)和所述PTCDA薄膜(205);
形成铜扩散覆盖层(2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刻蚀去除通孔底部的所述SiO2薄膜和所述PTCDA薄膜的步骤,具体包括:
形成牺牲层(207),使之完全填充沟槽/通孔结构;
以光刻胶作为掩膜,依次刻蚀所述牺牲层(207)以及所述通孔/沟槽结构底部的所述PTCDA薄膜(205)和所述SiO2薄膜(206);
去除光刻胶,并去除残留的所述牺牲层(2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PTCDA薄膜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管式炉的首尾两端分别放置所述沟槽/通孔结构和PTCDA粉末,
加热PTCDA粉末产生PTCDA蒸汽,使之覆盖所述沟槽/通孔结构表面,从而形成一层PTCDA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封孔层的铜互连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温度介于200~40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复旦大学;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509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