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墙体一体化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21804.3 | 申请日: | 2020-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4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谭俏俏;赵功武;冯洁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B2/8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洪敏 |
| 地址: | 5295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墙体 一体化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墙体一体化施工方法,属于墙体施工的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并安装钢筋架;步骤二:在钢筋架上安装多个支撑机构,将两侧面的面墙板连接于支撑机构;步骤三:将两侧边的侧墙板连接于钢筋架且位于面墙板的两侧;步骤四:从钢筋架上方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充满于面墙板和侧墙板围成的空间内,完成施工;本申请具有在建筑中应用墙板时能够提高墙板安装位置的支撑能力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墙体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墙体一体化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在传统建筑结构中加入新的结构,以增加建筑的功能,其中,建筑墙体常常是人们改进的重点,墙体承担着支撑和隔挡的作用,墙体围成室内空间,如今建筑商会预先生产好墙板,再将墙板安装形成墙体,墙板的结构多样,使其具有多种功能,例如保温和隔音,将墙板安装到建筑中,可以增加建筑的保温和隔音性能。
然而,由于墙板的支撑能力较差,单独使用容易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如何将墙板与建筑结合并提高墙板安装位置的支撑能力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在建筑中应用墙板时能够提高墙板安装位置的支撑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墙体一体化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墙体一体化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墙体一体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并安装钢筋架;
步骤二:在所述钢筋架上安装多个支撑机构,将两侧面的面墙板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
步骤三:将两侧边的侧墙板连接于所述钢筋架且位于所述面墙板的两侧;
步骤四:从所述钢筋架上方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充满于所述面墙板和所述侧墙板围成的空间内,完成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架作为墙板的基础支撑框架,对墙板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提高作用,支撑机构可以辅助墙板安装到钢筋架中,并通过支撑机构提高墙板与钢筋架连接的稳定性,在安装好面墙板和侧墙板后,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墙体,使墙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进而在建筑中应用墙板的同时,提高墙板安装位置的支撑能力。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下表面与所述钢筋架的钢筋条抵接且与所述面墙板连接的支撑块、设置于所述支撑块下表面的卡板以及穿设于所述卡板且与所述钢筋条抵接的锁紧螺栓,所述面墙板靠近所述钢筋架的侧面设有多个固定块组,所述固定块组包括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支撑块卡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卡板和锁紧螺栓的配合下,支撑块安装固定于钢筋条,实现支撑机构的安装,并且支撑块卡接于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使面墙板与钢筋架连接,增强墙体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开设有第一灌浆孔,所述第二固定块开设有第二灌浆孔,所述支撑块靠近所述面墙板的端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灌浆孔以及第二灌浆孔连通的连接浆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浆液流入并填充于第一灌浆孔、连接浆孔以及第二灌浆孔,从而在混凝土固化后,实现支撑块与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的固定,提高面墙板与钢筋架的连接强度,并且面墙板安装后工人不需要在面墙板之间的狭小空间内进行连接操作,降低施工难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灌浆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延伸孔,所述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灌浆孔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延伸孔延伸方向相反的第二延伸孔,所述连接浆孔呈条形延伸设置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块的长度方向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延伸孔和第二延伸孔的设置使得混凝土浆液固化后,混凝土在支撑块、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中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支撑块与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面墙板与钢筋架的连接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18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