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酸控病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20376.2 | 申请日: | 2020-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45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石力;李永华;丁伟;徐建东;殷鹏涛;李华;江其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安徽国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9K101/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张丽楠 |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酸控病 土壤 调理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酸控病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涉及土壤酸化改良以及青枯病防治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成分:草木灰、牡蛎粉、偏硅酸钠,其中草木灰、牡蛎粉、偏硅酸钠的质量比为(1‑7):1:(0.02‑0.08)。本发明利用草木灰、牡蛎粉、偏硅酸钠三种材料的协同增强作用改良土壤酸化,调控并降低作物青枯病的发生。本发明选用了更加新颖的天然生物质土壤调酸组合材料,通过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土壤调理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pH值,调控青枯病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酸化改良以及青枯病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酸控病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土壤酸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50年来,我国的主要农田、草地和森林也出现了显著的土壤酸化现象,其中耕地的主要酸化来源在于持续的化肥(氮肥)的大量投入使用,化肥的施用导致的酸化是酸雨的10-100倍。
酸化是土壤质量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土壤酸化已经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其严重影响微生物种群平衡、土壤养分活化、根系发育以及植物健康发育,直接造成作物减产严重。此外,酸化是青枯病发生的直接诱因,尤其茄科作物烟草、番茄、茄子等种植过程中,土壤酸化可以有效抑制生防菌的生长,而有利于青枯菌生长,诱导青枯病发生。
此前,常见的土壤酸化调理剂使用原料比较传统,持效期短,并且较多的酸化改良剂仅局限于调酸,而没有控病的效果。如单用虽然生石灰能够快速提高土壤pH值,但是持效期较短;部分碱性肥料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富含的中微量元素较少,但是根本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对作物与环境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草木灰、牡蛎粉是土壤酸化改良的重要材料,两种材料均属于天然生物质材料,因此近些年逐渐被人们再次认知进入土壤酸化的重要选择材料,但由于两种材料在单独应用中的用量偏多,成本偏高,且效果单一,因此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因此,急需对两种材料进行复配增效研究,形成一种土壤调理剂,既能够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又能够控制茄科青枯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酸控病的土壤调理剂,以克服现有土壤调酸产品用量大,成本高,效果不理想与单一,以及存在生态环境的风险等问题,同时在调酸的过程中能够控制青枯病。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调酸控病的土壤调理剂,包括以下成分:草木灰、牡蛎粉、偏硅酸钠,其中草木灰、牡蛎粉、偏硅酸钠的质量比为(1-7):1:(0.02-0.08)。
进一步,所述土壤调理剂中草木灰、牡蛎粉、偏硅酸钠的质量比为4:1:0.05。
进一步,草木灰为草本和木本植物中的一种或两种燃烧后的残余物,且草木灰为新鲜无结块的粉末状。
进一步,草木灰在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为:
将草木灰样品放入加热装置,快速升温至100-150℃,恒温30min,再以50℃/h的升温速度升温至300℃,然后快速升温至590℃,当温度升至590℃后恒温1h,关闭电源,冷却至常温即可。
草木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平均含碳量为44.22%、含氮量为0.62%、含磷量为0.25%、含钾量为1.4%,还含有镁、钙、硫、硅及其他重要的微量元素,这些都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草木灰中硅主要以二氧化硅形式存在,水溶性较差,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经过高温处理后能够效提高草木灰中硅的可溶性,进而提高硅元素的吸收利用。
进一步,牡蛎粉为海洋牡蛎壳经200℃煅烧、碾磨后的粉末产物,牡蛎粉的粒径为80-100目。
进一步,牡蛎粉的碳酸钙含量为80-85%,总氨基酸含量为0.15-0.24%;且含有均含有铜、铁、锌、锰等中微量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安徽国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南大学;安徽国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03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