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维持ZnTe晶体稳定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19993.0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2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东;孙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9/12 | 分类号: | C30B9/12;C30B29/46;C30B33/02;B08B3/08;B08B3/1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陈映辉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维持 znte 晶体 稳定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维持ZnTe晶体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采用Te熔剂‑TGSM技术生长ZnTe电光晶体;探索掺杂对Zn空位的补偿原理和效率;选取Zn粒作为退火源,将ZnTe晶体插在石英支架上固定于石英管内的一端,退火源金属Zn粒装入退火管的另一端,将退火管内抽成真空,然后熔封退火管;将退火管装入两段式退火炉,ZnTe晶体在Zn蒸汽氛围中进行退火;退火后,取出退火管,将ZnTe晶体取出,去除晶体的损伤层,并对晶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并进行清洗,甩干。改善熔体的对流,优化溶质的分布,生长大尺寸、低缺陷密度ZnTe单晶,优化退火工艺消除ZnTe晶体中微米尺度的Te夹杂,并实现对其电活性缺陷的调控,提高稳定性,提高晶体的电学和光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ZnTe晶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维持ZnTe晶体稳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ZnTe是一种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Ⅱ-Ⅵ化合物半导体,广泛应用于太赫兹(THz)电磁波辐射与探测、纯绿光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但目前大尺寸高质量ZnTe体单晶的制备技术并不成熟。ZnTe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是影响晶体结构缺陷的关键。目前关于熔体法生长ZnTe体单晶的研究较多。1964年研究人员首次采用高压Bridgman法制备出p型ZnTe晶体。但由于裂纹、孔洞和晶界等宏观结构缺陷的存在,使得该方法生长出来的晶体利用率较低。导致可以定向切割出的单晶尺寸小,限制了器件的大规模应用。2002年日本佐贺大学Asahi等通过使用液封技术的直拉法和垂直梯度凝固法分别制备出直径80mm的ZnTe晶体。虽然采用B2O3液封技术一定程度抑制了Zn元素的挥发,但由于晶体生长温度过高,导致生长态ZnTe晶体中本征点缺陷浓度和位错密度较高。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碲自助熔剂(以下简称Te熔剂)技术生长ZnTe晶体,可以有效降低晶体的生长温度,并且可以减少高温条件下从石英坩埚中扩散的杂质。2014年日本新日矿业公司采用Te熔剂技术改进的VGF法生长出ZnTe晶体。但采用Te熔剂法进行ZnTe晶体生长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随着晶体生长的进行,熔体成分不断变化导致溶质的析出温度和析出速率在不断变化,进而造成液/固界面的推进速率及形态不稳定,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维持ZnTe晶体稳定性的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ZnTe晶体稳定性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维持ZnTe晶体稳定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晶体生长
采用Te熔剂-TGSM技术生长ZnTe电光晶体,通过优化ACRT参数获得大尺寸ZnTe单晶;
S2、Zn空位的补偿与晶体稳定性关系
对生长态晶体中的结构缺陷进行表征,主要探索掺杂对Zn空位的补偿原理和效率,揭示富Te相及其诱导缺陷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演变规律;
S3、退火管清洗
选取石英材质的退火管和支架,将退火管和支架进行清洗并烘干备用;
S4、放置晶体和退火源
选取Zn粒作为退火源,将ZnTe晶体插在石英支架上固定于石英管内的一端,退火源金属Zn粒装入退火管的另一端,将退火管内抽成真空,然后熔封退火管;
S5、退火改性
将退火管装入两段式退火炉,使得ZnTe晶体位于上方,退火源位于下方,退火炉升温,使得ZnTe晶体在Zn蒸汽氛围中进行退火;
S6、晶体表面处理
退火后,取出退火管,将ZnTe晶体取出,去除晶体的损伤层,并对晶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并进行清洗,甩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99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