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构造柱模板的角加固件和模板加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12836.7 | 申请日: | 2020-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9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 发明(设计)人: | 段鹏飞;李勇敢;冯航;彭磊;李恒阳;李昌宝;刘庆伟;郭庆丰;乐祥锋;唐苏豫;李保良;肖东波;施雯;张弓;刘洋洋;曾鹏程;杨鑫;姚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五建第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E04G17/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刘一晓 |
| 地址: | 464000 河南省信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构造 模板 加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构造柱模板的角加固件,包括设置在构造柱内的预埋件,其端部的插装腔中轴线与构造柱的角顶点对应设置;设置在构造柱内模板内侧的阴角加固件,其头部位于内模板拐角处,两侧边与内模板间隔设置,阴角加固件内还开设有前后贯穿的第一通孔;间隔设置在阴角加固件两侧边与内模板之间的第一模板加固件,以及括第一双头螺杆和与其适配的第一螺母的内连接组件,包,上述第一双头螺杆一端设置在插装腔内,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母与阴角加固件固定相连,使阴角加固件的头部压紧内模板拐角处,同时使第一模板加固件压紧内模板;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使用该角加固件的模板加固方法,大幅提高了构造柱模板加固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构造柱模板的角加固件和模板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及所提供的就业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专业角度来说,建筑物是由多种不同的结构构件组合而成的整体,其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次结构和二次结构。一次结构为承重构件,二次结构为除承重构件之外的所有结构,即非承重构件,如构造柱、填充墙等。虽然二次结构并不需要承重,但是从建筑物整体角度而言,必须保证二次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对于构造柱(包括“L”、“T”“十”型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均存在阴阳角处的模板难以加固、拆模后出现蜂窝麻面等现象,影响构造柱的质量,进而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构造柱施工中阴阳角难以加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构造柱模板的角加固件,同时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角加固件的构造柱模板加固方法,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构造柱模板的角加固件,所述角加固件包括
一预埋件,设置在构造柱内,其端部具有插装腔,所述插装腔的中轴线与构造柱的角顶点对应设置;
一阴角加固件,设置在构造柱的内模板内侧,所述阴角加固件的头部位于内模板拐角处,阴角加固件的两侧边与内模板间隔设置,阴角加固件内还开设有前后贯穿的第一通孔;
多个第一模板加固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阴角加固件的两侧边与内模板之间;及
一内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双头螺杆和与其适配的第一螺母,其中,所述第一双头螺杆一端设置在插装腔内,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螺母与阴角加固件固定相连,使阴角加固件的头部压紧内模板拐角处,同时使第一模板加固件压紧内模板。
所述角加固件还包括
一阳角加固件,设置在构造柱的外模板外侧,所述阳角加固件的头部位于外模板拐角处,阳角加固件的两侧边与外模板间隔设置,阳角加固件内还开设有前后贯穿的第二通孔;
多个第二模板加固件,间隔设置在所述阳角加固件的两侧边与外模板之间;及
一外连接组件,包括第二双头螺杆和与其适配的第二螺母,其中,所述第二双头螺杆一端设置在插装腔内,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螺母与阳角加固件固定相连,使阳角加固件的头部压紧模板拐角处,同时使第二模板加固件压紧外模板。
所述阴角加固件包括第一角钢和设置在其内侧的直角三角板,所述第一角钢和直角三角板通过第一连接块相连;所述第一通孔由第一角钢拐角处向第一连接块、直角三角板贯穿设置;所述直角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均与内模板平行设置,且直角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模板加固件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凹槽。
所述第一模板加固件为木质条形结构,每个第一模板加固件均与多个纵向间隔设置的阴角加固件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五建第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五建第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28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