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式射箭训练弓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11085.7 | 申请日: | 2020-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7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蔡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水师范学院 |
| 主分类号: | F41B5/00 | 分类号: | F41B5/00;F41B5/14;F42B6/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何君苹 |
| 地址: | 741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射箭 训练 | ||
本发明涉及运动装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射箭训练弓,包括手握把,所述手握把一侧固定设有放置筒,所述手握把两端均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手握把一端固定设有弓臂架。本发明通过手握把、连接板和弓箭紧弦器的配合使用,先松动弓箭紧弦器,逆时针旋转六角扳手,带动定位架回缩至收纳通腔内壁位置,定位架失去对连接板的位置限定作用,调节主体板伸出收纳通腔的长度,并顺时针转动六角扳手带动定位架靠近连接板,增大该弓的整体长度,增大了使用者的射击力道的训练量,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强度的不同,自主进行更改弓的强度即可,无需重新购买新弓,从而方便使用者的携带且降低了使用者的训练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装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节式射箭训练弓。
背景技术
弓箭作为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远射兵器。弓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6构成;箭包括箭头72、箭杆71和箭羽。箭头72为铜或铁制(现代的箭头72多为合金),杆为竹或木质(现代多为纯碳或铝合金),羽为雕,鹰或鹅的羽毛。是军队与猎人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中国边远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在本世纪初还使用着类似的弓箭。松花江下流的赫哲族,以水曲梨树为原料(他们称之为布勒肯)制弓,修整成形后,弯曲而缚上用鱼膘或鹿筋制成的弦。外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用单根落叶松或榆木制造弓体,鹿犴筋为弦,箭以桦木制成,早先只是把木杆的一头削尖,后来才有了石镞和骨镞,并在箭尾夹置天鹅或大雁的羽翎。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所用的竹箭,则仅把细竹棍前端修削成尖峰,尾部插置竹叶折成的羽翼,为提高杀伤力。
弓箭以及传统弓箭也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些专业的传统弓箭论坛和网站在迅速发展之中,传统射箭队弓箭馆也在各地成立,弓箭是静与动的完美结合的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现代的新的贵族运动,传统弓箭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现有的弓箭运动在日常训练中,多为携带弓箭到指定的训练场所进行射击练习,以防止发生安全隐患,会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需要准备不同强度的强弓来匹配,但现有的弓箭强度多为单一固定,需要准备多把弓箭,这样不方便使用者的携带,给使用者的训练带来极大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射箭训练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式射箭训练弓,包括手握把,所述手握把一侧固定设有放置筒,所述手握把两端均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手握把一端固定设有弓臂架,所述弓臂架远离连接板一端固定设有弓箭紧弦器,两个所述弓箭紧弦器之间可调节式设有弓弦,所述弓弦与放置筒之间活动设有箭体;
所述手握把包括主体壳,所述主体壳外壁固定设有防滑垫,所述主体壳内部设有收纳通腔,所述收纳通腔横向贯穿主体壳,所述收纳通腔内部设有定位架,所述定位架与收纳通腔内壁之间固定设有多根复位弹簧,所述主体壳与定位架之间纵向设有调节组件;
所述定位架包括架板,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架板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与收纳通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架板与调节组件连接处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壁设有螺纹,所述架板两端均固定设有定位凸齿;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纹柱,所述螺纹柱一端与主体壳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螺纹柱与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柱远离轴承一端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中部开设有正六角形的调节槽,所述主体壳与调节块连接处设有放置槽;
所述连接板包括主体板,所述主体板中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纵向贯穿主体板,所述通槽两侧均匀开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通槽之间设有刻度标识纹。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放置筒包括筒壳,所述筒壳内壁固定设有防护垫,所述筒壳与主体壳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垫由橡胶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水师范学院,未经天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10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