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植物乳杆菌Lp2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10884.2 | 申请日: | 2020-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5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华;陈奕颖;王宇;孙海月;管午阳;田园;张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L2/39;A23L33/135;A23L33/125;A61K35/747;A61P1/00;C12R1/25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22202 | 代理人: | 张铁生;刘莹 |
| 地址: | 130118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杆菌 lp2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植物乳杆菌Lp2,它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935;一种益生菌固体饮料,它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组分:植物乳杆菌冻干粉10份,低聚异麦芽糖5~10份,大豆低聚糖5~10份,果味粉5~15份;所述的植物乳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935;所述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p2在制备抗肠炎药物的应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p2具有良好的耐受酸胁迫、耐受胆盐胁迫、抗致病菌感染、较高的肠道定植能力,对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具有保护作用;植物乳杆菌Lp2菌株在体外益生功能评价和小鼠体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菌株,表明植物乳杆菌Lp2在发挥抗炎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菌株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植物乳杆菌Lp2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脂和酒精的过量摄入等,会导致体内脂多糖升高。当过量的脂多糖进入血液循环,与宿主接触时,能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导致多个器官的损伤,休克,甚至死亡。事实上,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患者表现出血液中LPS水平的上升,这些重大疾病的发生都与炎症相关。研究证实这些疾病患者体内的大多数内毒素不是来源于感染本身,是由胃肠道内的内毒素转移引起。
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LPS)能直接激活哺乳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等,这些炎症介质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细胞和组织产生损伤作用。在一些炎症机体内,肠道菌群紊乱和屏障功能失调的情况普遍存在,由此导致肠道来源的LPS移位进入肝脏等器官,进一步恶化脏器功能。
益生菌是一类能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态制剂。益生菌作用于胃肠道具有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抗过敏、抗氧化、抗炎、降胆固醇、降压、减肥等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乳酸菌发挥这些功效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增强免疫调节功能;修复机体氧化损伤、提高抗氧化能力等,在一些与LPS相关,并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失调的试验小鼠模型中,益生菌被报道能抑制炎症反应。
目前,对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手段还很局限,主要是临床上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但药物治疗会带来药物残留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危害,益生菌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有效方式,而且与药物治疗相比较价格低廉、安全性高,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
由于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等与国外人种存在差异,从国外引入的益生菌菌株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居民服用。我国长白山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发酵食品,例如东北酸菜、泡菜等,经过长期的自然驯化,乳酸菌形成优势菌株,也是益生菌的良好来源。目前,我国暂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炎作用益生菌菌株或相关产品,因此从我国居民经常食用的自然发酵食品中经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出植物乳杆菌Lp2并研究其抗炎效果,从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我国居民服用的益生菌菌株及其制品,对推进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及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肠道定植能力和抗炎作用的植物乳杆菌Lp2及应用。
一株植物乳杆菌Lp2,它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935。
一种益生菌固体饮料,它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组分:植物乳杆菌冻干粉10份,低聚异麦芽糖5~10份,大豆低聚糖5~10份,果味粉5~15份;所述的植物乳杆菌,它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935;
所述的果味粉为蓝莓粉、蔓越莓粉或山楂粉;
所述的植物乳杆菌冻干粉,是由下述方法制备的:将植物乳杆菌Lp2活化,扩大培养,在3000~5000r/min下离心8~15min、洗涤,离心弃上清,得到菌体;将菌体和冻干保护剂按体积比1~3:1混合,冷冻干燥,得到植物乳杆菌冻干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农业大学,未经吉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08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