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05543.6 | 申请日: | 2020-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8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峰;汪旺文;赵静环;堵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莱特司无极光照明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V9/30 | 分类号: | F21V9/30;F21V9/38;F21V3/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余志军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护眼 教室 照明灯 | ||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包括灯具镇流器、灯具外壳和灯管,灯具镇流器顶部固定设有用于与建筑物固定的自闭式吊钩和用于电源输入的输入端电缆线,灯具镇流器通过螺丝固定在灯具外壳的外侧顶部,灯具外壳的内侧顶部固定设有纳米反光罩,灯管通过灯管连接件固定在纳米反光罩的底部,灯管为环形电磁感应灯管结构,灯具外壳的底部对合固定连接设有光学PC罩。本发明采用电磁感应灯进行光电转换,实现灯具的漫反射,解决了灯具的炫光和刺眼的问题,具有市场前景,适合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
背景技术
现有教室灯频闪、蓝光危害、眩光值高等因素导致师生们远视眼频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眼发展趋势还在逐年提升,对师生们的眼睛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教室灯频闪、蓝光危害、眩光值高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包括灯具镇流器、灯具外壳和灯管,所述灯具镇流器顶部固定设有用于与建筑物固定的自闭式吊钩和用于电源输入的输入端电缆线,所述灯具镇流器通过螺丝固定在灯具外壳的外侧顶部,所述灯具外壳的内侧顶部固定设有纳米反光罩,所述灯管通过灯管连接件固定在纳米反光罩的底部,所述灯管为环形电磁感应灯管结构,所述灯具外壳的底部对合固定连接设有光学PC罩。
优选的,所述输入端电缆线与灯具镇流器的连接节点间固定设有密封接头。
优选的,所述灯具外壳的顶部一侧固定设有防摔吊链,所述防摔吊链的顶端与建筑物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灯管包括内置惰性气体的环形灯管和对称固定在灯管两侧的绕组铁芯,所述灯管通过导线与所述灯具镇流器电性连接,所述绕组铁芯上均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设有灯管座,所述灯管连接件为与灯管座相匹配的垫板结构,所述灯管座、灯管连接件及纳米反光罩依次通过螺丝固定在灯具外壳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灯管内壁的荧光粉涂层采用Y2O3:Eu+CeMgAl11O19:Tb+BaMgAl10O17:Eu的混合荧光粉,所述灯管的光谱色温为3500-4000k,所述灯管的显示指数大于Ra80,所述灯管的工作频率为200-250KHZ。
优选的,所述灯具镇流器的外壁设有若干散热翅片。
优选的,所述纳米反光罩为采用纳米反光材料融入PC材料并采用吸塑工艺一体成型的碗状反光罩结构,在所述纳米反光罩的漫反射作用下,所述灯管的UGR值低于19。
优选的,所述光学PC罩为采用光学PC材料制成的半扁圆型壳体结构,所述光学PC罩的上口直径与下口直径比为1.8∶1。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电磁感应灯进行光电转换,其工作频率控制在200-250KHZ,使发光时不会发生频闪的现象,采用混合的荧光粉,有效控制蓝光比例,增加红光比例,并将色温控制在3500-4000k之间,避免了蓝光危害,提升了灯光的显色指数,同时将纳米反光材料融入PC材料制成反光罩,实现灯具的漫反射,解决了灯具的炫光和刺眼的问题,使灯具的UGR值低于19,采用光学PC罩解决了光分布均匀的问题,具有市场前景,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护眼教室照明灯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莱特司无极光照明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莱特司无极光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5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照明设备
- 下一篇:基于单评判网络的可重构机器人零和神经最优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