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04275.6 | 申请日: | 202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23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保;杨春平;张敏;张一博;魏海林;李燕;陈艳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N43/80 | 分类号: | A01N43/80;A01N43/653;A01N25/04;A01P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5 | 代理人: | 黄绿雯 |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杀菌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异噻唑啉酮和丙硫菌唑,二者的重量比为1∶20~1∶1,进一步地,涉及一种杀菌剂,所述杀菌剂含有5~60重量%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其余为农药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以及进一步地,本发明涉及将杀菌组合物、杀菌剂以及杀菌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用途。与单剂相比,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对病害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菌效果,增效作用达到120及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农业病害的杀菌组合物,更特别涉及将异噻唑啉酮和丙硫菌唑组合用于农业生产上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治。
技术背景
小麦作为三大谷物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是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需要加以重视和控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产生危害,发病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通过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来影响植株的养分转化和转运功能。受损害的麦田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的损失高达2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其致病菌为禾谷镰刀菌、亚洲镰刀菌等镰刀属真菌,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东南亚等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主要引起穗腐、茎基腐、秆腐和苗枯,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主要的侵染时期是小麦开花期,如果在开花期遇到2~3天的连续阴雨且气温在15℃以上,就有可能造成严重侵染和病害流行。赤霉菌侵染后会迅速在穗部扩展,在小麦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不断繁殖生长并在小麦籽粒中产生多种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乳酰氧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孢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这些毒素一旦进入人体或牲畜体内,会造成肌体免疫力下降,致畸致癌,导致孕妇流产等多种致病作用,对人畜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化学防治是控制小麦病害的重要措施。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所用药剂有苯并咪唑类、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广谱、高效的特点,其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由于作用位点高度专化、毒性机制单一、活性高,因而容易产生抗药性。小麦上应用的主要品种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苯菌灵等。三唑类杀菌剂是应用于小麦病害防治的一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主要品种有烯唑醇和戊唑醇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干扰病菌能量合成。这类杀菌剂的特点是杀菌谱广,应用于小麦的品种有嘧菌酯、苯氧菌酯和唑菌胺酯。目前尚未有关于异噻唑啉酮和丙硫菌唑复配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异噻唑啉酮和丙硫菌唑,二者的重量比为1∶20~1∶1;
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1∶15~1∶5;
更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1∶10。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含有5~60重量%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其余为农药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
进一步地,所述杀菌剂含有10~30重量%的上述杀菌组合物。
所述杀菌剂制备成水分散粒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或水乳剂。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剂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算,各组分用量如下:
杀菌组合物:5-50%;
农乳600-1作为润湿分散剂的用量为1%~10%;
黄原酸胶作为增稠剂的用量为0.1%~1%;
乙二醇作为防冻剂的用量为2%~15%;
有机硅作为消泡剂的用量为0.1%~1%;
其余用水补足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42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