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纤维素基智能凝胶生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02495.5 | 申请日: | 202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43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 发明(设计)人: | 杨燕平;余宸娟;李军;陈喆华;雷茹燕;徐银丝;姚睿洁;夏姗姗;姚宇浩;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13/00 | 分类号: | B01J13/00;B01F29/80;B01F35/00;B01F35/80;B01F35/71;B01F35/30;B01F35/83;B01F35/32;B01F35/43;H01M4/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雍常明 |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动力电池 纤维素 智能 凝胶 生产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纤维素基凝胶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纤维素基智能凝胶生产装置,包括电机,电机运行通过主动轮和从动轮带动转轴旋转,转轴旋转通过第一齿轮带动齿圈正转或者通过第二齿轮带动齿圈反转,齿圈正转或者反转带动其顶部的搅拌箱体转动,对其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搅拌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搅拌箱体旋转时,搅拌柱和其外壁的搅拌叶是固定不动的,而搅拌箱体内的原料则在搅拌箱体的带动下跟随搅拌箱体缓慢转动,在转动时被动的被搅拌叶所搅拌,不仅搅拌的更加均匀,搅拌力度也更加的柔和,使原料之间充分混合,本发明设计新颖,具有搅拌溶解充分、凝胶成型质量好、配料添加均匀和搅拌方式多样化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素基凝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纤维素基智能凝胶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储能单元,主要用于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等数码产品以及电池汽车等方面。随着电子产品逐渐轻量化、微型化以及高集成化的日益发展,其对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池的比能量、形状以及安全性都极大地限制了目前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无人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展,所以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便是寻找一种新型高比能电极材料,改善电池的储能性能,这样才能跟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度;
目前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烯材料、硅碳材料以及锡碳材料,石墨烯材料由于生产成本过高,难以实现电池材料的产业化生产,硅碳材料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过大也限制了其商用化进度,相对于前两种材料,锡碳材料价格便宜,属于金银铜铁锡五大金属之一,生产技术成熟,商业化前景良好;
锡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把其制备成纤维素原位碳基气凝胶,而在制备时,则需要进行搅拌、干燥、碳化、球磨和洗涤等工艺处理。实际制备时我们发现,传统的气凝胶搅拌装置均比较落后,普遍的存在着搅拌溶解不充分、凝胶成型质量差、配料添加不均匀和搅拌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凝胶的制备;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纤维素基智能凝胶生产装置,希冀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纤维素基智能凝胶生产装置,具备搅拌溶解充分、凝胶成型质量好、配料添加均匀和搅拌方式多样化的优点。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搅拌溶解充分、凝胶成型质量好、原料添加均匀和搅拌方式多样化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纤维素基智能凝胶生产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轴板,所述轴板的内部插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的外壁啮合主动轮;
所述转轴的外壁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转轴的外壁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外壁啮合有齿圈,所述齿圈固定连接在转盘的底部,所述转轴的外壁中心处活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把手;
所述转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搅拌箱体,所述搅拌箱体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固定连接在轴板的顶部;
所述稳定杆的顶部卡接有卡座,所述卡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L型连杆,所述L型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柱,所述搅拌柱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填料斗,所述填料斗的内部开设有斗槽,所述斗槽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盘,所述第一活动盘的底部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盘,所述第二活动盘固定连接在搅拌柱的内壁上;
所述搅拌柱的内部开设有竖直料道,所述竖直料道的底部开设有倾斜料道,所述搅拌柱的底部开设有柱槽,所述柱槽的内部插接有立柱,所述立柱固定连接在搅拌箱体的内底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2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