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建筑物平抑电能供给波动的热泵蓄热-供热优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02448.0 | 申请日: | 202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72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雪玲;付伟娟;牛锦涛;汪健生;王源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H02J3/28;F24D11/02;F24D19/1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建筑物 平抑 电能 供给 波动 蓄热 供热 优化 方法 | ||
1.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平抑电能供给波动的热泵机组蓄热-供热优化方法,所采用的热泵机组蓄热-供热系统包括3个热泵机组:其中热泵机组1和热泵机组3为供热热泵机组,热泵机组2为蓄热热泵机组,对于供热热泵机组,热泵机组1是以地下含水层中水源作为热泵机组供热的热源,热泵机组3是以蓄热水箱中热水作为热泵机组供热的热源,蓄热水箱中水温高于地下含水层中水温;热泵机组2为消纳夜间低谷时段电功率的蓄热热泵机组,热泵机组2运行,加热蓄热水箱中的水;供热过程中,热泵机组3承担部分的供热负荷,剩余热负荷由热泵机组1提供,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物热负荷的计算:采集目标地区气候参数,包括气候特征、供热期典型日全天24h逐时平均温度变化,采集目际地区的某建筑物层数、建筑面积;根据公式CT=AT+Bu,计算目标地区目际建筑物的瞬时供热负荷,式中:T-单一房间的所有温度节点;C-每个节点在单位温度变化率下,对应的蓄热能力矩阵;A-各相邻温度节点之间,因为温差而产生的热流流动关系的矩阵;B-反应各热扰因子和每个温度节点之间作用情况的矩阵;u-由各温度节点上的热扰因子组成的向量;
(2)供热回路控制方法:构建热泵机组1、3进行供热,对两个热泵机组的供热负荷进行分配,热泵机组1、3的供热负荷之和机为建筑物瞬时热负荷,即为Q1(τ)+Q3(τ)=Q(τ),式中,Q1(τ)-热泵机组1瞬时供热负荷,Q3(τ)-热泵机组3瞬时供热负荷,Q(τ)-建筑的实时瞬时热负荷;
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COP根据各热泵机组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计算得到,考虑实际运行中的不可逆损失,热泵机组的效率系数η取为0.58;
根据上述各热泵机组的瞬时热负荷与性能系数COP,得到热泵机组1、3的逐时耗电功率为
(3)蓄热回路控制方法:蓄热过程主要由热泵机组2完成,设夜间热泵机组2向水箱的蓄热总量Q2与日间热泵机组3从水箱的取热总量Q3′相等,则有:成立,且Q3′(τ)=Q3(τ)-Q3(τ)/COP3,式中,Q2(τ)-夜间蓄热水箱的瞬时蓄热负荷,即热泵机组2冷凝器的瞬时热负荷,Q′3(τ)-日间蓄热水箱的瞬时放热负荷,即热泵机组3蒸发器的瞬时热负荷,Q3(t)-热泵机组3的瞬时供热负荷,即冷凝器的瞬时热负荷,COP3-热泵机组3性能系数,τ1-热泵机组2夜间蓄热开始运行时间,τ2-热泵机组2夜间蓄热结束运行时间,τ3-热泵机组1、3日间供热开始运行时间,τ4-热泵机组1、3结束运行时间;
根据蓄热瞬时负荷及热泵机组2性能系数COP2得热泵机组2瞬时耗电功率
(4)建立平抑电能供给波动的热泵机组蓄热-供热优化模型:根据上述供热、蓄热控制过程,求取热泵机组蓄热-供热系统的瞬时耗电总功率Pstand(τ)=P1(τ)+P2(τ)+P3(τ);
选取系统瞬时耗电总功率恒定、耗电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函数,以全天各时段瞬时耗电总功率变化率为零,即瞬时耗电功率对时间的一阶导数为零与耗电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Q1(τ)+Q3(τ)=Q(τ)与Q3′(τ)=Q3(τ)-Q3(τ)/COP3、为约束条件,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实际热泵机组蓄热-供热系统的运行需满足如下条件:
设热泵机组3供热负荷Q3(τ)占建筑物实际瞬时供热负荷Q(τ)的占比为a,
1)若热泵机组1与热泵机组3的供热瞬时耗电功率之和等于热泵机组2蓄热瞬时耗电功率,即:P1(τ)+P3(τ)=P2(τ),则选择相应占比a确定热泵机组3瞬时供热负荷,进而确定热泵机组2相应蓄热负荷;
2)若热泵机组1与热泵机组3的供热瞬时耗电功率之和小于热泵机组2蓄热瞬时耗电功率,P1(τ)+P3(τ)<P2(τ),则降低占比a,直至P1(τ)+P3(τ)=P2(τ),再根据相应占比a确定热泵机组3瞬时供热负荷、热泵机组2相应蓄热负荷;
3)若热泵机组1与热泵机组3的供热瞬时耗电功率之和大于热泵机组2蓄热瞬时耗电功率,P1(τ)+P3(τ)>P2(τ),则提高占比a,直至P1(τ)+P3(τ)=P2(τ),再根据相应占比a确定热泵机组3瞬时供热负荷、热泵机组2相应蓄热负荷;
根据公式对系统的运行成本进行计算,式中,Pa(τ)-高峰时段耗电功率,Pb(τ)-下段的耗电功率,Pc(τ)-低谷时段耗电功率,α1、α2、α3-分别为高峰时段、平段、低谷时段电价,τa、τb、τc-分别为高峰时段、平段、低谷时段时间;
根据公式对系统一天的总耗电量进行计算,式中,P1(τ)-热泵机组1的瞬时耗电功率,P2(τ)-热泵机组2瞬时耗电功率,P3(τ)-热泵机组3的瞬时耗电功率,τ1-热泵机组2夜间蓄热开始运行时间,τ2-热泵机组2夜间蓄热结束运行时间,τ3-热泵机组1、3日间供热开始运行时间,τ4-热泵机组1、3结束运行时间;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供暖季系统的最大耗电量,式中,P-系统瞬时总功率,τ-供暖季总供暖时间;
(5)输出结果:系统日耗电总量、系统瞬时总耗电功率、各热泵机组瞬时耗电功率、各热泵机组瞬时供热负荷、蓄热负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244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