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致动器、载荷检测单元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02091.6 | 申请日: | 202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9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矢野慧;井原佳宏;小林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
| 主分类号: | B30B1/18 | 分类号: | B30B1/18;B30B15/28;B30B15/14;B30B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洪秀川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致动器 载荷 检测 单元 | ||
使电动致动器高精度检测从无载荷状态起出现的推拉两方的外力载荷并且提高电动致动器的可靠性。第1载荷传感器141及第2载荷传感器142分别以沿轴向被夹持的方式且以被施加了沿轴向的预压载荷的状态,固定在壳体120内。第1载荷传感器141及第2载荷传感器142设置为如下方式:轴体110被施加向着轴向上的一端的载荷时,第2载荷传感器142的检测值增加,但第1载荷传感器141的检测值减少,并且,轴体110被施加向着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载荷时,第1载荷传感器141的检测值增加,但第2载荷传感器142的检测值减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揭载了电动致动器方案的现有技术,例如日本国特开2014-168373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国特开2009-1014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披露的电动致动器具备了检测轴向载荷的载荷检测手段。
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动驱动筒中,变形检测部作为载荷检测手段设置在板状部件上,该板状部件夹持在构成外筒体的第1筒部与第2筒部之间。板状部件设置着多个凹孔,从而板状部件具有:固定部,其夹持在设于板状部件外周的第1筒部及第2筒部之间;载荷承载部,其设置于板状部件中央且承载向杆所施加的轴向载荷;以及感应部,其将固定部与载荷承载部相连接且感应变形。载荷承载部介由轴承保持部件来承载由轴承所承载的推力方向上的载荷。
专利文献2所述的伺服压力机中,载荷传感器由1对推力轴承所夹持的环状变位部件及应变仪构成,其中,该1对推力轴承与用来支撑推压杆的1对推力轴承区别设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168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9-1014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供设置载荷检测手段的板状部件的外周面露出在外筒体的外部,因此在室外等使用电动致动器时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另外,在高精度检测从无载荷状态起出现的外力载荷方面,其技术还有待提高。关于专利文献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为了设置载荷传感器,需要设置与用来支撑推压杆的1对推力轴承不同的另1对推力轴承,因此电动致动器的全长增加,造成大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从无载荷状态起出现的推拉两方的外力载荷的高可靠性电动致动器。
(用以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基于本发明的电动致动器具备:驱动机构、轴体、可移动的螺帽、壳体、第1轴承及第2轴承、第1载荷传感器及第2载荷传感器。轴体沿电动致动器的轴向延伸且具有轴螺纹部。螺帽介由滚珠与轴螺纹部螺合,且能够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而相对于轴体进行沿上述轴向的相对性移动。壳体容纳轴体的一部分。第1轴承及第2轴承均为被轴体插通着的状态且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内。第1载荷传感器及第2载荷传感器均设置在壳体内。第1载荷传感器沿上述轴向与第1轴承并排设置。第2载荷传感器沿上述轴向与第2轴承并排设置。第1载荷传感器及第2载荷传感器分别以沿上述轴向被夹持的方式且以被施加了沿上述轴向的预压载荷的状态,固定在壳体内。第1载荷传感器及第2载荷传感器设置为如下方式:轴体被施加向着上述轴向上的一端的载荷时,第2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增加,但第1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减少,并且,轴体被施加向着上述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载荷时,第1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增加,但第2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椿本链条,未经株式会社椿本链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20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半导体开关
- 下一篇:基于环境的预定义特征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