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验科用器皿端盖取放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01845.6 | 申请日: | 202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7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程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程 |
主分类号: | B01L9/00 | 分类号: | B01L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17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验 器皿 端盖取放 方法 | ||
1.一种检验科用器皿端盖取放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一种检验科用器皿端盖取放装置,该装置包括手持外筒(1)、吸附内筒(2)、活塞总成(3)、止退锁扣(4);
所述手持外筒(1)包括空心的外筒本体(11)、设在所述外筒本体(11)内壁左侧的筒壁齿条(12);
所述吸附内筒(2)包括可滑动的插设在所述外筒本体(11)内的内筒本体(21)、成型于所述内筒本体(21)外沿下方的宽径吸盘(22)、绕接在所述内筒本体(21)外壁上并处于在外筒本体(11)下沿和宽径吸盘(22)上沿之间的内筒压簧(23)、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内筒本体(21)左壁内并与筒壁齿条(12)传动连接的传动齿轮(24)、成型于所述内筒本体(21)上半部分右侧的右置凹槽(25);
所述活塞总成(3)可滑动的插设在所述吸附内筒(2)内并与传动齿轮(24)传动连接;所述活塞总成(3)包括:
活塞端头(31),包括可滑动的设在所述内筒本体(21)内的端头主体(31a)、设在所述端头主体(31a)外壁下沿并与内筒主体(21)密封接触的密封环塞(31b)、成型于所述端头主体(31a)内的活塞内腔(31c)、成型于所述活塞内腔(31c)左侧上方的活塞左孔(31d)、设在所述活塞内腔(31c)右半部分的弹簧插杆(31e)、绕接在所述弹簧插杆(31e)上的活塞压簧(31f);
活塞拉杆(32),包括可滑动的插设在内筒本体(21)上半部分并与所述传动齿轮(24)传动连接的随动齿条(32a)、成型于所述随动齿条(32a)下端并穿过活塞左孔(31d)后插入活塞内腔(31c)的随动光杆(32b)、成型于所述随动齿条(32a)和随动光杆(32b)内的螺杆插孔(32c)、成型于所述螺杆插孔(32c)右侧下半部分的螺杆侧孔(32d)、可转动的插设在所述螺杆插孔(32c)内的外螺纹杆(32e)、成型于所述外螺纹杆(32e)下端右侧并穿过所述螺杆侧孔(32d)设置的带孔插块(32f),所述带孔插块(32f)套设在所述弹簧插杆(31e)上并抵靠在活塞压簧(31f)下方;所述活塞拉杆(32)还包括成型于所述螺杆插孔(32c)上端的拓宽圆孔(32g)、成型于所述拓宽圆孔(32g)外沿下方的防脱环槽(32h)、可转动的设在所述拓宽圆孔(32g)内并与所述外螺纹杆(32e)螺接的内螺纹筒(32i)、成型于所述内螺纹筒(32i)外壁并卡设在所述防脱环槽(32h)内的防脱圆环(32j);
所述止退锁扣(4)成型于外筒本体(11)右侧与右置凹槽(25)对应处;
所述止退锁扣(4)包括:
弹簧插管(41),包括贯通设在所述外筒本体(11)右壁的内螺纹管(41a)、沿轴向成型于所述内螺纹管(41a)内腔上沿的侧限位孔(41b)、螺接在所述内螺纹管(41a)右端的外螺纹杆(41c)、设在所述内螺纹管(41a)内的压缩弹簧(41d);
伸缩插头(42),包括可滑动的插设在所述内螺纹管(41a)内的伸缩插杆(42a)、成型于所述伸缩插杆(42a)侧面并插入侧限位孔(41b)内的侧限位杆(42b)、成型于所述伸缩插杆(42a)左侧上方的卡止切槽(42c)、成型于卡止切槽(42c)左侧的朝向左上方的摩擦斜块(42d)、成型于所述伸缩插杆(42a)左端并朝向左下方的从动斜面(42e);
上卡止板(43),成型于所述右置凹槽(25)上端右侧,所述上卡止板(43)挡止在所述弹簧插管(41)上方;
固定卡头(44),包括成型于所述上卡止板(43)下方的第一基座(44a)、成型于第一基座(44a)右侧下方的固定纵杆(44b)、成型于所述固定纵杆(44b)下端的面向右上方的光滑斜面(44c);
随动卡头(45),包括成型于所述右置凹槽(25)下端右侧的第二基座(45a)、连接第一基座(44a)和第二基座(45a)之间的连接滑杆(45b)、绕接在所述连接滑杆(45b)上的调阻压簧(45c)、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连接滑杆(45b)上并位于调阻压簧(45c)下方的随动滑块(45d)、成型于随动滑块(45d)右侧的朝向右下方设置的摩擦斜面(45e);所述随动卡头(45)还包括螺接在所述第一基座(44a)内的调节螺杆(45f)、固定在所述右置凹槽(25)左壁位于固定纵杆(44b)左侧位置处的螺杆卡环(45g),所述调节螺杆(45f)外壁成型有一圈与所述螺杆卡环(45g)配合的限位环槽,所述随动卡头(45)还包括与所述调节螺杆(45f)螺接配合的调节螺母(45h),所述调节螺母(45h)设有开孔并套设在所述连接滑杆(45b)上位于调阻压簧(45c)上方位置处;
所述取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固定端盖(b):
步骤1.1,初步压接端盖(b):
手持所述手持外筒(1),将所述宽径吸盘(22)初步压接在器皿(a)的端盖(b)上;
步骤1.2,吸附固定端盖(b):
下压所述手持外筒(1),所述吸附内筒(2)静止不动,而所述手持外筒(1)克服内筒压簧(23)的弹力而相对于吸附内筒(2)下行;
所述筒壁齿条(12)驱动所述传动齿轮(24)转动,所述传动齿轮(24)带动所述随动齿条(32a)、随动光杆(32b)、外螺纹杆(32e)、带孔插块(32f)相对于吸附内筒(2)上行;
所述带孔插块(32f)作用于活塞压簧(31f)进而带动活塞端头(31)、密封环塞(31b)在内筒本体(21)内腔上行,直至所述活塞端头(31)抵靠在内筒本体(21)右侧上方位于右置凹槽(25)下方位置处;
所述内筒本体(21)内腔与端盖(b)之间腔室气压减小,所述端盖(b)被吸附固定在所述宽径吸盘(22)下方;
步骤1.3,止退锁扣(4)的锁止:
在步骤1.2进行的同时,所述手持外筒(1)带动弹簧插管(41)相对所述吸附内筒(2)下行;
所述从动斜面(42e)、伸缩插杆(42a)受所述光滑斜面(44c)的挤压作用进而克服压缩弹簧(41d)的弹力向右回缩,直至所述从动斜面(42e)的最左侧恰好滑过所述光滑斜面(44c);
所述伸缩插杆(42a)在所述压缩弹簧(41d)的作用下向左伸出,直至所述侧限位杆(42b)抵靠在所述侧限位孔(41b)左端;
不再下压所述手持外筒(1),所述手持外筒(1)在内筒压簧(23)作用下上抬,直至所述卡止切槽(42c)挡止在所述光滑斜面(44c)的下端面下方,所述止退锁扣(4)锁止所述手持外筒(1)、活塞总成(3)使其无法上行复位,所述宽径吸盘(22)与端盖(b)之间腔室保持一定的负压,将端盖(b)稳定的吸附在所述宽径吸盘(22)下方;
步骤2,拆除端盖(b):
用所述固定装置将端盖(b)从器皿(a)上取下并放在操作平面上;
步骤3,解除吸附:
步骤3.1,止退锁扣(4)解锁:
步骤3.1.1,解锁前段:
继续下压所述手持外筒(1),使其带动弹簧插管(41)相对所述吸附内筒(2)继续下行;
所述随动滑块(45d)右上角驱动所述从动斜面(42e)、伸缩插杆(42a)克服压缩弹簧(41d)的弹力而向右回缩,直至所述从动斜面(42e)滑过随动滑块(45d)右上角,所述摩擦斜块(42d)、伸缩插杆(42a)在压缩弹簧(41d)弹力作用下伸出,所述摩擦斜块(42d)与摩擦斜面(45e)传动接触;
步骤3.1.2,解锁后段:
不在下压所述手持外筒(1),所述手持外筒(1)、弹簧插管(41)在所述内筒压簧(23)作用下上抬;
所述摩擦斜块(42d)摩擦接触所述摩擦斜面(45e)并带动其克服调阻压簧(45c)的作用力上行,直至所述随动滑块(45d)、摩擦斜面(45e)卡止在光滑斜面(44c)下方;
所述摩擦斜块(42d)、伸缩插杆(42a)继续上行,所述摩擦斜块(42d)受所述摩擦斜面(45e)挤压进而向右回缩,直至所述摩擦斜块(42d)顺次滑过摩擦斜面(45e)、光滑斜面(44c);
所述内筒压簧(23)驱动所述手持外筒(1)相对于吸附内筒(2)继续上行,直至所述弹簧插管(41)挡止在上卡止板(43)下方;
步骤3.2,端盖(b)的释放:
步骤3.2.1,吸附力的控制:
在步骤3.1.1解锁前段进行的过程中,所述手持外筒(1)相对所述吸附内筒(2)仍处于下行状态;
所述筒壁齿条(12)驱动所述传动齿轮(24)转动,所述传动齿轮(24)带动所述随动齿条(32a)、随动光杆(32b)、外螺纹杆(32e)、带孔插块(32f)相对于吸附内筒(2)上行;
但由于所述活塞端头(31)已经卡在所述内筒本体(21)右侧上方而无法继续上行,此时所述外螺纹杆(32e)、带孔插块(32f)向上挤压所述活塞压簧(31f)而不会带动活塞端头(31)上行,所述内筒本体(21)内腔与端盖(b)之间腔室气压不在继续减小,避免对端盖(b)造成过量的负压力导致端盖(b)形变;
步骤3.2.3,吸附力的解除:
在步骤3.1.1解锁后段进行的过程中,所述手持外筒(1)相对所述吸附内筒(2)处于上行状态;
所述筒壁齿条(12)驱动所述传动齿轮(24)转动,所述传动齿轮(24)带动所述随动齿条(32a)、随动光杆(32b)、外螺纹杆(32e)、带孔插块(32f)相对于吸附内筒(2)下行;
所述活塞端头(31)下行,所述内筒本体(21)内腔与端盖(b)之间腔室气压增大,所述端盖(b)失去吸附作用,将端盖(b)释放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程,未经程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184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