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普外科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00712.7 | 申请日: | 202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0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任大花;尹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大花 |
主分类号: | A61G7/075 | 分类号: | A61G7/075 |
代理公司: | 天津铂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41 | 代理人: | 张天翔 |
地址: | 256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科 临床 肢体 调节 支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普外科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包括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的顶部左右两侧壳体内圈活动套接有第一螺筒,所述第一螺筒的顶部壳体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壳体内圈固定套接有第二螺筒,所述第二螺筒的内圈转动套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顶端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顶部壳体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壳体固定连接有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的左右两侧壳体均铰接有第二托板,两个所述第二托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壳体均铰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的顶部壳体上。本发明方便抬升患者的肢体,同时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防止移动,以及在固定的时候可以方便医生观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肢体调节支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普外科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下肢骨折的患者在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固定,将患肢抬高垫起,使得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肢体过低加重肿胀和疼痛,预防静脉受压造成压疮等并发症。
现有的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在对患者肢体进行固定时,医生不便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因此,如何对现有的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进行优化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普外科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普外科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包括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的顶部左右两侧壳体内圈活动套接有第一螺筒,所述第一螺筒的顶部壳体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壳体内圈固定套接有第二螺筒,所述第二螺筒的内圈转动套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顶端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顶部壳体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壳体固定连接有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的左右两侧壳体均铰接有第二托板,两个所述第二托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壳体均铰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的顶部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支架底座的左右两侧底部壳体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圈固定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摇把。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外圈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顶部上方设有第二锥齿轮,且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传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锥齿轮的顶部壳体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外圈转动套接在第一螺筒的底端内圈里,所述第一螺杆的底端外圈固定套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圈固定套接在支架底座的内壁周圈里。
优选的,所述支架底座的顶部左右两侧壳体均开设有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一螺筒的外圈分别活动套接在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圈里。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壳体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螺筒的外圈固定套接在第三通孔的内圈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转轴、摇把、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螺杆、限位环、第一螺筒、固定板等结构,通过摇把带动转轴和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锥齿轮通过第二锥齿轮和第一螺杆带动第一螺筒和固定板进行升降运动,从而达到抬升患者肢体的目的。
2、通过设置第二螺杆、第二轴承、连接块、第一托板、第二托板、固定杆等结构,通过第二螺筒的限制转动第二螺杆使其自身进行升降,第二螺杆通过两个固定杆对两个第二托板的限制,在抬升第一托板时可以带动两个第二托板张开,由此便于医生观察进行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普外科临床用肢体调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大花,未经任大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07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声科检测用多方位检查支架
- 下一篇:保护商业机密的普惠金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