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锅炉新型燃烧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99932.2 | 申请日: | 202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0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苗苗;王昕;王皓堃;王浩晨;王芝岭;王济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苗苗 |
| 主分类号: | F23L7/00 | 分类号: | F23L7/00;F22B1/18;F23J15/02;F23J15/06;F23J15/04;B01D53/50;B01D53/60 |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丁宝君 |
| 地址: | 2657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锅炉 新型 燃烧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锅炉新型燃烧系统,包括锅炉以及与锅炉相连的蒸汽出汽管和烟道;所述烟道与烟囱连接,所述烟道和烟囱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热空气发生器、水蒸汽发生器、鼓风机、烟气处理装置和引风机;所述热空气发生器分别与鼓风机和锅炉的进风管连接;所述水蒸汽发生器与锅炉的进风管连接。通过在烟道与烟囱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水蒸汽发生器利用烟气的余热将水由液态转换为汽态,并将水蒸汽与锅炉的进风管连接,从而增加锅炉内的水蒸汽的含量,通过水蒸汽吸附空气中的氧分子,增加锅炉内的含氧量,保证燃料燃烧充分,从而降低了烟气中含氧量,节约能源;通过利用烟气的余热将进入锅炉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减少锅炉的热量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锅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煤锅炉新型燃烧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一种利用燃料燃烧后释放的热能或工业生产中的余热传递给容器内的水,使水达到所需要的温度或一定压力蒸汽的热力设备。
锅炉燃烧情况对整个系统的热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具有重要影响,若燃烧状况差,则锅炉效率低,同时飞灰中含碳、氧量高,会加剧炉膛各受热面的磨损、SCR催化剂的机械磨损,并且,粘附在SCR催化剂、空气预热器波纹板、静电除尘器极板上的高含碳可燃物在高负荷运行时,还可能发生二次燃烧而损伤设备。因此,现代燃煤发电厂为了确保锅炉良好的燃烧效果,尤其是机组低负荷运行工况下,通常是以提高锅炉的进风量为前提,再辅以一系列调节蒸汽温度的手段来保证燃烧效率及蒸汽温度,虽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锅炉的燃烧情况,但却是以提高锅炉进风量及炉膛出口烟气含碳、含氧量为前提,不仅使得锅炉燃烧时的氮氧化物生成浓度大幅增加,还会使得整个烟气量增加,导致风机功耗及排烟损失增加。因而,这实质上是一种高碳、高氧、高氮、低压大进风量、大引风排放量的燃烧方式,增加了能量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锅炉燃烧不充分、风机功耗大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燃煤锅炉新型燃烧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燃煤锅炉新型燃烧系统,包括锅炉以及与锅炉相连的蒸汽出汽管和烟道;
所述烟道与烟囱连接,所述烟道和烟囱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热空气发生器、水蒸汽发生器、鼓风机、烟气处理装置和引风机;
所述热空气发生器分别与鼓风机和锅炉的进风管连接;
所述水蒸汽发生器与锅炉的进风管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在烟道与烟囱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水蒸汽发生器利用烟气的余热将水由液态转换为气态,并将水蒸汽与锅炉的进风管连接,从而增加锅炉内的水蒸汽的含量,通过水蒸汽吸附空气中的氧分子,增加锅炉内的含氧量,保证燃料燃烧充分,从而降低了烟气中的含碳、含氧量、含氮量;通过将热空气发生器设置在烟道上,利用烟气的余热将进入锅炉内的自然空气进行加热变为热空气,减少锅炉的热量消耗,节约能源。本发明通过高风压、低风量的方式使锅炉内的煤层充分燃烧,实现降低排放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为了达到使用的方便以及装备的稳定性,还可以对上述的技术方案作出如下的改进:
进一步,所述蒸汽出汽管通过回汽管与锅炉的进风管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回汽管与锅炉的进风管连接,将部分水蒸汽补充至锅炉燃烧区内,通过水蒸汽附着空气中的氧从而增加锅炉内的含氧量,使燃料燃烧的更加充分,节约能源。
进一步,所述鼓风机的数量为1个,所述鼓风机的功率为5.5kW~22kW。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鼓风机的数量和功率,从而保证进入锅炉内的空气量,使燃料燃烧的更加充分,减少资源浪费。
进一步,所述鼓风机的压力为7300~4800K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苗苗,未经王苗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99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