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电磁辐射提取海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4063.4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8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岳秋林;李昆仑;赵林;李宝君;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35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辐射 提取 海藻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海藻活性成分综合利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以海带为原料,通过电磁辐射提取海藻活性成分制备海藻肥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原料预处理:将海带洗净烘干后,粉碎到1000‑2000目;(2)辐射提取:将海带粉及辐射助剂加入至反应釜内,在电磁辐射功率100‑150W条件下反应5‑10min;(3)复合海藻肥制备:将辐射制备的海藻提取物与腐殖酸、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钾、氯化钾复配,形成复合海藻肥产品。本发明方法过程简单、绿色,能耗低,时间短,成本低,使海藻内容物充分溶出,极大的保留了海藻天然的活性成分。本发明所生产出的复合海藻肥产品养分全面,对植物的促生、抗病、提高抗逆性等作用显著,可用于水溶肥或其它肥料领域,将能大大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本发明属于海藻活性成分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辐射提取海藻的方法,并用于农用复合海藻肥的制备。
背景技术
海藻在农业上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因为海藻中富有对农作物生长有用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用做肥料的海藻一般是大型经济藻类,如海带、巨藻、泡叶藻、海囊藻、昆布等。海藻及其提取物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很多无机养分(尤其钾的含量一般较高), 并且含有丰富的胺类、细胞色素C、吲哚类化合物等植物生长物质和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以及海藻药类等,因而作为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植物生产中。
海藻肥是以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速生褐藻类为原料,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或生物的方法,提取海藻中的有效成分,制成肥料,施予植物用作养分,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海藻肥是天然的有机肥,其肥效依赖于海藻肥中所含有的细胞激动素、植物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甜菜碱、多胺等主要活性物质。海藻中除含有大量的非含氮有机物和一定数量的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营养元素外,还含有海洋生物所特有的海藻多糖、藻朊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陆生植物稀有的锌、溴、碘等矿物元素。
国内外海藻肥的生产方法一般可分为化学水解法、物理提取法、生物发酵法等。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厂家主要采用化学水解法生产海藻肥,采用化学提取法最大的劣势在于强碱高温会破坏海藻内源物质的活性。物理提取法是采用高压低温冷却的工艺达到海藻细胞壁破碎的目的,但目前掌握物理提纯技术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生物发酵法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以海藻等为养分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酶,将构成海藻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水溶性的物质,因此最大限度完整地保留了海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但由于生物酶价格昂贵,发酵工艺比较复杂,限制了生物发酵法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生产方法的诸多弊端,提供一种工艺简洁、成本低廉的海藻提取方法用于海藻肥的生产,解决现有海藻肥的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活性成分破坏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通过电磁辐射提取海藻活性成分制备海藻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预处理:将海带用自来水洗净,50-80℃烘干,将烘干后的海带用刀切成小块,并超微粉碎;
(2)辐射提取:将步骤(1)得到的海带粉放入辐射反应釜内,并加入碳酸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辐射助剂,在电磁辐射功率100-150W条件下反应5-10min;
(3)复合海藻肥制备:将步骤(2)制备的海藻提取物与腐殖酸、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钾、氯化钾复配,混合均匀,形成复合海藻肥产品。
步骤(1)中所述的原料粉碎的粒度为1000-2000目。
步骤(2)中所述的海带的提取方式为辐射提取,提取温度为80-150℃;辐射助剂的加量为:碳酸钠含量5%-20%、磷酸二氢钾含量5%-20%、磷酸氢二钾含量1%-5%、磷酸氢二钠含量5%-10%、磷酸二氢钠含量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40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