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输管线温控消泡装置及井口气液分离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3744.9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9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纪伟;刘光祥;田玲钰;陈刚;宋丽阳;李东晖;乔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36/04 | 分类号: | E21B36/04;E21B4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线 温控 装置 井口 分离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输管线温控消泡装置及井口气液分离系统,该消泡装置包括:电热环,电热环的两端分别与集输管线连接,电热环内布设有至少一个电热网;一对温度检测模块,一对温度检测模块分别靠近电热环的两端;温度控制开关,温度控制开关分别与每个温度检测模块和电热环连接,温度控制开关根据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控制电热环停止加热。本发明对电热环及电热环内布设的电热网加热,当含泡沫的气液两相流体自入口连接端进入消泡装置后,依次通过电热环内布设的多个电热网,在流体流动的过程中,多个电热网加热流体,流体温度升高,泡沫的壁厚逐渐变薄,直至泡沫破裂,变为液相流体,消除气液两相流中的泡沫,同时抑制二次起泡效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输管线温控消泡装置及井口气液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泡沫排水是向井筒内注入起泡剂,起泡剂与井筒积液混合后,通过气流的搅拌生成大量低密度含水泡沫,使井筒积液转变为泡沫状流体,从而降低液体密度,降低水在井筒内的滑脱损失,气流将泡沫带至地面,减少了井筒内积液,从而恢复油套压差,保证气井的正常连读生产。但在泡沫排水矿场应用过程中,气液两相流中携带着大量的泡沫,此时在集输管线中加入消泡剂,由于泡沫尺寸较大,影响了消泡剂的均匀分散作用,导致消泡剂用量较大,且消泡效果不佳。当含泡沫的气液两相流进入集输管线后,随着气流的扰动作用和管线的起伏影响,很容易产生二次起泡效应,造成管线集输压差升高,集输效率降低。
现有技术“具有多级消泡功能的气井产液储存装置及使用方法”,发明了具有多级消泡功能的气井产液储存装置,该储存装置包括储液罐,储液罐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并设置有至少一个消泡装置,使得气井产液在储液罐内消泡处理。但该技术没有考虑从井口至消泡储存装置的集输管线中的消泡和抑制起泡问题。现有技术“一种气井排水采气用多功能消泡剂评价装置与评价方法”,发明了一种多功能消泡剂评价装置与评价方法,该评价装置包括进气单元、进液单元、泡沫发生单元、消泡性模拟单元和抑泡性评价单元,但是该发明装置结构较为复杂,适用于集输站规模化消泡,不适用于集输管线消泡。
综上,现有技术只是围绕着如何改进消泡装置、如何提高消泡效率展开研究,但对含泡沫气液两相流在集输管线中的消泡问题研究较少。因此,特别需要一种适用于集输管线消泡的方法,可提高管线的集输效率,亦可抑制气液两相流在集输管线中产生二次起泡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集输管线消泡且提高管线的集输效率的集输管线温控消泡装置及井口气液分离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输管线温控消泡装置,包括:电热环,所述电热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输管线连接,所述电热环内布设有至少一个电热网;一对温度检测模块,所述一对温度检测模块分别靠近所述电热环的两端;温度控制开关,所述温度控制开关分别与每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和所述电热环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开关根据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电热环停止加热。
可选的,所述电热环为圆筒形,在所述电热环内沿所述电热环的轴向方向依次设有多个所述电热网。
可选的,每相临两个电热网之间的间隔为1cm-2cm。
可选的,所述电热环的内壁上沿轴向方向依次设有多个凹槽,每个所述电热网插设在一个所述凹槽内。
可选的,所述电热网的外周为圆形,且与所述电热环的内壁紧密贴合。
可选的,所述集输管线温控消泡装置还包括入口连接端和出口连接端,所述电热环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入口连接端和出口连接端与所述集输管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热环与电源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电热环与所述电源之间,根据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切断所述电热环与所述电源之间的连接。
可选的,当任一个所述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所述温度控制开关控制所述电热环停止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37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