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92554.5 | 申请日: | 2020-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5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芹 |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40;B29C45/73;B29C45/8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水 冷却 脱模 一体化 注塑 模具 | ||
本发明属于注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定模和盛水槽,所述定模固定连接在盛水槽的内侧壁上,所述动模内侧壁向外凸起形成芯块,所述定模内侧壁向内凹陷形成芯槽,所述芯块和芯槽之间形成注塑腔,所述芯块侧壁上设有多个孔槽,每个所述孔槽的内底面均通过设置在动模内的单向进水管与盛水槽连通。本发明在动模向远离定模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动模会切割横杆的磁感应线,使两个滑动块通电产生磁性,产生磁性的两个滑动块会对弹性膜内的磁屑产生向上的磁力,磁屑受到向上的力会对弹性膜起到向上拉动的作用,从而使外部气体通过通孔被吸到弹性膜内,能在产品脱模完毕落下时在弹性膜的缓冲作用下避免被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注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塑料和橡胶制品常用的一种生产加工方法便是注塑,注塑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一种加工方式。
注塑过程一般是将塑胶溶液注射到动模和定模之间的注塑腔内,然后通过大多传统注塑模具中动模和定模内部导管内流动的水达到降温的作用,然而导管内的水量是有限的,降温效果不明显,难以进行高效降温,而且,一般传统的注塑模具在脱模过程中常需要通过脱模杆将产品从注塑腔内推出,一些具有较多凸起和凹槽的产品容易紧紧的卡接在模具内,从而在脱模过程中发生损坏。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大多传统注塑模具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冷却效果的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定模和盛水槽,所述定模固定连接在盛水槽的内侧壁上,所述动模内侧壁向外凸起形成芯块,所述定模内侧壁向内凹陷形成芯槽,所述芯块和芯槽之间形成注塑腔,所述芯块侧壁上设有多个孔槽,每个所述孔槽的内底面均通过设置在动模内的单向进水管与盛水槽连通,所述定模的上下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每个所述连接块与盛水槽内侧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动模的上下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每个所述滑动块均套设在横杆上并与横杆滑动连接,所述动模外侧壁开设有内部盛有蒸发液的驱动槽,所述盛水槽内设有水平设置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延伸至驱动槽内设置并与驱动槽内侧壁螺纹连接,所述定模内设有排水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当注塑腔内注射有温度较高的塑胶溶液后,驱动槽内的蒸发液会吸热蒸发,使驱动槽与螺纹杆之间的的体积增大,从而对动模产生推动作用,使动模能与定模紧紧贴合在一起,减小动模和定模之间的缝隙,减少产品侧壁上的毛边,提高产品质量。
在上述的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中,所述排水机构包括设置在定模侧壁内的环形空腔,所述环形空腔内设有多个弹性气囊,所述弹性气囊通过单向排水管与注塑腔连通,所述弹性气囊的一端通过单向进气管与外界连通,所述弹性气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环形空腔滑动连接的推块。
当动模向定模移动的过程中,弹性气囊内的气体会渐渐被挤压到注塑腔内,将注塑腔内的水排尽,便于塑胶溶液的进入,整个注塑模具均置于盛水槽内,能在保证注塑效果的同时加速冷却过程,冷却效率较高。
在上述的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中,所述动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另一端延伸至环形空腔内设置并与环形空腔的侧壁密封滑动连接。
当密封环进入环形空腔内后,注塑腔便呈密封状态,其内部的水只能通过密封环上的单向阀排出,将注塑腔与水体进行隔离。
在上述的排水式冷却脱模一体化注塑模具中,所述密封环的下侧壁上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只允许水从注塑腔内部流向盛水槽内,能进行单向排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芹,未经王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25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