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桁架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网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1837.8 | 申请日: | 2020-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9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丰华;顾金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模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C2/06;E04B1/9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桁架 钢筋 预应力 钢丝网 预制 混凝土 底板 | ||
本发明公开了集成桁架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网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包括混凝土底板,所述混凝土底板中层设有预张拉钢丝网,所述混凝土底板上端设有多组呈横向等距分布的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所述下弦钢筋埋入混凝土底板。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底板,特别涉及集成桁架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网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属于建筑行业技术领域。本发明技术方案除了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叠合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和预应力钢管桁架叠合楼板存在的问题之外,由于本发明中横向板底构造钢筋和钢筋桁架上弦部位横向架立钢筋的存在,使得预制板呈现双向受力特点,将比现有钢筋桁架楼承板具有更大的横向宽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底板,特别涉及集成桁架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网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属于建筑行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预制纤维混凝土板:以水泥为主要原材料加工生产的一种建筑平板,是一种介于石膏板和石材之间、可自由切割、钻孔、雕刻的建筑产品,以其优于石膏板、木板的防火、防水、防腐、防虫、隔音性能和远远低于石材的价格而成为建筑行业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通过在水泥板生产过程中拌入玻璃纤维可以增强水泥板的抗裂性能,形成预制纤维混凝土板。
预制复合钢丝网混凝土板:在预制普通混凝土板生产过程中预埋钢丝网,使其与混凝土共同受力,以增强混凝土板的抗弯和抗裂性能,形成预制复合钢丝网混凝土板。
钢筋桁架:由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腹杆钢筋通过焊接而成的具有三角形的平面或空间桁架。
叠合楼板是当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预制产品,常见的有:1、混凝土叠合楼板;2、钢筋桁架楼承板;3、预应力钢管桁架叠合楼板;
混凝土叠合楼板: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其中预制部分称之为预制底板,现浇部分称之为现浇叠合层,但是现有的混凝土叠合楼板缺点如下:
1、为满足建筑安全性要求,现有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中的预埋钢筋通常需要伸出预制板边,使得工厂生产效率低下,浪费模具;同时,现场安装也极为不方便。
2、现有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中的预埋桁架钢筋往往不参与结构受力,而仅起到增强预制板和现浇叠合层混凝土之间的咬合力的作用,因此钢筋桁架之间间距较大,对板的抗弯刚度贡献非常有限,现场施工时板底需要钢管脚手架进行支撑。
3、预制底板较厚,往往占楼板总厚度的1/3以上,在总板厚一定的限制下,现浇叠合层则较薄,楼板整体性较弱,且在现浇叠合层内埋设管线非常困难。
4、现有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两块板之间的拼接有两种方式:一是分离式,即两块板之间存在一段300mm左右的距离,称之为后浇带,现场需要在后浇带支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因此施工工序繁琐,造价较高,二是密拼式,即两块板之间紧密拼合在一起(此时拼接缝两边板侧面的钢筋也是不伸出板边的),然后在板面浇筑现浇叠合层,由于拼接缝的存在,加之预制底板厚度较大,使得板缝处的楼板实际厚度有较大程度的削弱,严重影响了板的强度和刚度,楼板很容易在板缝位置开裂,影响建筑正常使用。
5、现有技术由于采用普通混凝土制作预制底板,且预制底板厚度较薄,因此预制底板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容易开裂。
6、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底板板厚约为60mm以上,因此重量较大,不利于运输和吊装。
7、现有技术的预制底板内预埋了两个方向的受力钢筋,当采用密拼技术时,拼缝部位需要设置大量搭接钢筋,钢筋用量大,材料浪费多。
8、现有技术往往不按模数生产,每个底板构件都在单一模台上生产,因此构件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模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模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18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