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位均衡装置及其均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4341.8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4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谢百达;陈新现;陈钦松;章莉;余永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龙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位 均衡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位均衡装置及方法,其中,该电位均衡装置包括:电流检测模块、高压配电模块和与高压配电模块连接的电位均衡回路,电位均衡回路包括第一端、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功率电阻和第二端,第一端通过第一接触器与第二端构成主回路,第一端、第二接触器、功率电阻和第二端构成次级回路,高压配电模块接收到运行指令时控制第二接触器闭合形成次级回路,并在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流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接触器闭合以及第二接触器断开,形成主回路以完成电位均衡;由此,使得连接该电位均衡装置的两个待均衡电池之间的正极线束成为等电势点,从而避免两个待均衡电池串联安装时出现打火花的现象,进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位均衡装置和一种电位均衡装置的均衡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池容量已经成为新能源车辆的一大评价指标,为了提高新能源车辆的电池容量,通常采用串并联的连接方式增加电池包的数量,但是,由于单体电池包之间的电量不一致,所以导致电池包在并联成电池组时必然产生压差,而压差会导致电池包串联时引出的接线端子出现打火花的情况,从而造成端子损坏,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为了避免出现打火花造成的安全隐患通常在连接的线束末端使用连接器连接,例如使用接触件、绝缘体或者外壳连接,该方式虽然避免了产生安全隐患,但是同样会损坏连接器,从而大大增加了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位均衡装置,使得连接该电位均衡装置的两个待均衡电池之间的正极线束成为等电势点,从而避免安装时出现打火花的现象,进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位均衡装置的均衡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的一种电位均衡装置,该电位均衡装置包括:电流检测模块、高压配电模块和与所述高压配电模块连接的电位均衡回路,所述电位均衡回路包括第一端、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功率电阻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接触器与所述第二端构成主回路,所述第一端通过串联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器和所述功率电阻与所述第二端构成次级回路,所述高压配电模块在接收到运行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二接触器闭合,形成次级回路以进行电位均衡,并在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接触器闭合以及所述第二接触器断开,形成主回路以完成电位均衡。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电位均衡装置,在高压配电模块接收到运行指令时控制第二接触器闭合,形成次级回路以进行电位均衡,并在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接触器闭合以及第二接触器断开,形成主回路以完成电位均衡;由此,使得连接该电位均衡装置的两个待均衡电池之间的正极线束成为等电势点,从而避免两个待均衡电池串联安装时出现打火花的现象,进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提出的电位均衡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电位均衡装置还包括第一正极引线和第二正极引线,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正极引线与待均衡的第一电池正极线束相连接,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正极引线与待均衡的第二电池正极线束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位均衡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压检测模块和第二电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连接到所述电位均衡回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连接到所述电位均衡回路的第二端,所述高压配电模块在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和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压值均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时,判断所述待均衡的第一电池正极线束和所述待均衡的第二电池正极线束均连接正常,以便进行电位均衡操作。
可选地,所述高压配电模块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断开。
可选地,所述高压配电模块在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大于第三阈值或者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或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电压值大于预设的第四阈值时判断均衡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龙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龙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43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分类方法、装置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高分子材料的水下可塑性防护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