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海洋资源环境多源感知的浮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3559.1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1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邱宁;孙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2/00 | 分类号: | B63B22/00;H02S10/10;H02K7/18;F21K2/00;F21W111/047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邓潮彬;刘明星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海洋资源 环境 感知 浮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海洋资源环境多源感知的浮标,包括浮体,浮体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潮水发电盒,若干潮水发电盒从靠近浮体一端至远离浮体一端倾斜向上设置,若干潮水发电盒均开设有入水口与出水口,若干潮水发电盒内设置有用于发电的水车机构,水车机构包括有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之间设置有用于传动的皮带,第一带轮连接有转盘,转盘与入水口之间相邻设置,转盘的外侧面安装有若干用于承接海水的接水件,第二带轮连接有用于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的线圈绕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连续阴雨天的情况下容易断电的缺点,使得浮标能够对水质实现持续监测;同时,提高浮标的可靠性,降低维护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水上交通运输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洋资源环境多源感知的浮标。
背景技术
海洋资源环境监测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手段,海洋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备受关注。监测浮标是海洋资源环境监测的常用平台,是海洋资源监测仪器布放的载体。浮标也是标示航道、浅滩、碍航物或表示专门用途的水面助航标志,其指一种金属制或木制之器,一端系于水底,其本身浮于水面,用来指示航道的界限,航行的障碍物和危险地区。
现有的一种用于海洋水文水质观测的续航能力强的浮标,包括第一浮块、发电机、隔离罩、支柱、设备箱、气象信息采集器、光伏板、水电机构、水文水质传感器和四个指示灯;水电机构包括通心孔、输出轴、固定管、引流管、连接组件和水电组件,水电组件包括驱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转轴、两个套管和两个螺旋叶,当浮标运行时,由水电机构利用海洋中的水流流动,带动发电机的输出轴转动,使得发电机进行水力发电。
但是,该浮标运行时水电机构容易被水域中悬浮物、垃圾或者其他物体所阻碍,导致水电机构中断运行,使得浮标的续航能力的稳定性较差,增加了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海洋资源环境多源感知的浮标,具有提高浮标的可靠性的优点,且实现对水质的连续跟踪监测,降低了维护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海洋资源环境多源感知的浮标,包括浮体,所述浮体的上方设置有灯座,所述灯座的外侧面安装有若干太阳能电板;所述浮体的外侧面设置有若干潮水发电盒,若干所述潮水发电盒从靠近所述浮体一端至远离所述浮体一端倾斜向上设置,若干所述潮水发电盒均开设有入水口与出水口,若干所述潮水发电盒内设置有用于发电的水车机构,所述水车机构包括有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设置有用于传动的皮带,所述第一带轮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与所述入水口之间相邻设置,所述转盘的外侧面安装有若干用于承接海水的接水件,所述第二带轮连接有用于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的线圈绕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潮水发电盒从靠近浮体一端至远离浮体一端倾斜向上设置,若干潮水发电盒内设置有用于发电的水车机构,当海浪翻起的海水进入至入水口时,海水落入至接水件,接水件在海水的重力作用下带动转盘转动,进而为水车机构提供动力运作,即同时带动线圈绕组转动,在外部磁铁的包围下线圈绕组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使得浮标能够有效将海洋海浪能量转化为电能,并与太阳能相结合提高了浮标的电力续航性能,解决了连续阴雨天的情况下容易断电的缺点,使得浮标能够对水质实现持续监测;同时,海洋中悬浮物、垃圾以及其他物体不易进入至潮水发电盒,提高了发电机构的稳定性,提高浮标的可靠性,降低维护的成本。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潮水发电盒远离所述浮体的一端,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潮水发电盒靠近所述浮体的一端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海浪的海水更易于排出潮水发电盒,避免了海水在潮水发电盒的累积阻碍转盘的转动,提高了水车机构的稳定性;同时,使得海洋中的悬浮物、垃圾以及其他物体不易于进入至潮水发电盒,进而提高水车机构的稳定性,降低浮标的维护成本。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圈绕组安装有起到隔离海水作用的隔水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35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收费站防蹭卡行驶道隔离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托盘式静态CT断层扫描安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