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端头液压支架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1270.6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1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于翔;刘新华;魏训涛;李提建;刘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3/04 | 分类号: | E21D23/04;E21D23/06;E21D23/16;E21F1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蒋松 |
地址: | 10001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端头 液压 支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头液压支架组,该液压支架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头液压支架、第二端头液压支架,所述第一端头液压支架与所述第二端头液压支架相对放置,在相对放置形成的组合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小于所述组合机构另一侧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在两个相对放置的端头液压支架的底座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动力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工作面端头支护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端头液压支架组。
背景技术
回采工作面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存在推进过程中工作面长度减短或增长的“渐变式”情形。在机尾的有限空间内,如何在保证安全、高效的前提下增减支架是工作面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
现有技术的端头液压支架缺点是:
目前的端头液压支架,底座为对称结构,不能为放顶煤工作面后刮板输送机动力部的垂直布置提供足够空间,只能采用水平布置的方式,这样的布置方式势必导致机尾处空间狭小,也就必然要使用过渡液压支架,即使采用垂直布置方式,也很难再使用端头液压支架支护,一般会改用单体支柱进行密集支护,这种方式安全隐患较大。现有技术,对工作面配套方式限制很大,进而导致增减支架工序的繁琐,存在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头液压支架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一种端头液压支架组,包括:第一端头液压支架、第二端头液压支架、顶梁推移千斤顶、底座推移千斤顶、机头推移千斤顶,所述第一端头液压支架包括:第一顶梁、第一底座,所述第二端头液压支架包括:第二顶梁、第二底座,所述第一端头液压支架与所述第二端头液压支架相对放置,在相对放置形成的组合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小于所述组合机构另一侧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在两个相对放置的端头液压支架的底座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动力部,所述第一顶梁与所述第二顶梁通过所述顶梁推移千斤顶连接,所述第一底座长度大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底座长度大的一侧通过所述底座推移千斤顶连接,所述第一底座长度小的一侧或所述第二底座长度小的一侧设置所述机头推移千斤顶,方便推移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动力部。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头液压支架组,通过缩短相对放置的两个端头液压支架底座一侧的长度,为后刮板输送机动力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能够使后刮板输送机动力部垂直布置于工作面,为安全高效的增减支架提供了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端头液压支架组正视图。
图2为端头液压支架组俯视图。
图3为端头液压支架顶梁侧护板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端头液压支架顶梁侧护板收起状态示意图。
图5为端头液压支架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端头液压支架底座俯视图。
图中:
1.第一端头液压支架,2.第二端头液压支架,3.顶梁推移千斤顶,4.底座推移千斤顶,1-1.第一顶梁,1-2.第一底座,2-1.第二顶梁,2-2.第二底座,5.机头推移千斤顶,6.刮板运输机动力部,7.侧护板,8.侧护板千斤顶,9.长外主筋,10.长内主筋,11.短内主筋,12.短外主筋,13.底板,14.柱窝,15.固定座,16.短底调千斤顶,17.长底调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12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区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防洪抗震的建筑抗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