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椎体X形切除减压椎体成形椎间融合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78828.5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8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杨长青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椎体 切除 减压 成形 融合 固定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固定器,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与颈前路椎体X形切除减压椎体成形术配套,能缩短骨的爬行替代距离、减少融合时间,提高植骨融合成功率的融合固定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椎体X形切除减压椎体成形椎间融合固定器,包括融合固定体和螺钉,融合固定体设置三个植骨腔,第一植骨腔的水平截面呈扇形,扇形的两条半径的外侧分别为第二和第三植骨腔,扇形的圆弧边的上方或下方设置固定挡片,固定挡片设置通孔并配备第一螺钉,第一螺钉用于植入回植骨块;第一植骨腔的圆弧边对应侧的融合固定体设置固定孔,固定孔内分别设置用于植入两侧残留椎体、相邻正常椎体的螺钉。本发明用于颈前路椎体X形切除减压椎体成形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科医学中的椎间融合固定器。
背景技术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适用于单纯椎间盘切除不能获得很好的脊髓减压的患者。对于既存在脊髓前方压迫,又存在脊髓后方压迫的患者,可在ACCF的基础上考虑联合后方椎管扩大术。对于椎体病变(肿瘤等)、颈椎脱位、后凸畸形的患者,ACCF也是理想的选择。
目前,颈椎病椎体次全切手术的步骤为:
第一、切口、显露及定位。采用颈前路右侧横切口,此切口疤痕较小,术后外观较好,切口长度一般为3~5cm。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切断颈阔肌,止血后在颈阔肌深面做钝性和锐性分离,上下各2~3cm,扩大纵向显露范围。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与颈内脏鞘之间较宽松,是理想的手术进路。准确确定颈动脉鞘和颈内脏鞘,以有齿长镊提起胸锁乳突肌内侧与颈内脏鞘之间联合筋膜并剪开,并沿其间隙分别向上下方向扩大剪开,该部为一疏松的结缔组织,很容易分离。于颈内脏鞘外侧可见肩胛舌骨肌,可从其内侧直接暴露,也可从其外侧进入。术中以示指沿已分开的间隙做钝性松解,再轻轻向深部分离抵达椎体和椎间盘前部。当甲状腺上动脉显露时,在其上方可见喉上神经。如未见到,也不必探查和游离,以免造成损伤。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分离后用拉钩将气管、食管向中线牵拉,颈动脉鞘稍向右侧牵拉,即可抵达椎体和椎间盘前间隙。用长镊子提起椎前筋膜后逐层剪开,然后纵行分离此层筋膜,向上下逐渐扩大暴露椎体和椎间隙,通常为1个或2个椎间盘。两侧分离以不超过颈长肌内侧缘2~3mm为宜,若向侧方过大分离则有可能损伤横突孔中穿行的椎动脉及交感神经丛。新鲜颈椎外伤有椎体骨折或前纵韧带损伤者,直观观察即可定位。对陈旧性骨折或单纯椎间盘损伤者,直视下有时难以分辨,最可靠的方法是以注射针头去除尖端保留1.5cm长度,插入椎间盘,摄全颈椎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或C臂机透视定位。
第二、撑开椎体目前应用较多的颈椎椎体撑开器。于病椎上下位椎体中央分别拧入撑开器螺钉,在撑开螺钉上套入撑开器,向上下两端撑开。撑开椎体有利于使损伤的椎体、椎间盘高度恢复,减轻对脊髓的压迫,并在行椎体切除时有利于操作。
第三、减压确定骨折椎体的上下方椎间盘,用尖刀切开纤维环,髓核钳取出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用三关节咬骨钳咬除骨折椎体的前皮质骨和大部分松质骨,接近椎体后缘时暂停,先用刮匙将椎间盘和终板全部刮除,用神经剥离子分离出椎体后缘与后纵韧带间的间隙,伸入薄型冲击式咬骨钳逐步将椎体后皮质骨咬除。此时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减压槽,可见后纵韧带膨起。小心地用冲击式咬骨钳或刮匙将减压槽底边扩大,将致压物彻底切除。如后纵韧带有瘢痕形成,可在直视下用神经剥离子或后纵韧带钩钩住后纵韧带,用尖刀将后纵韧带逐步进行切除,完成减压。
第四、植骨调整椎体撑开器撑开的高度,使颈椎前柱的高度恢复正常。于髂嵴处凿取一长方形植骨块,修整后植入减压槽,松开椎体撑开器,使植骨块嵌紧,完成植骨。也可选用直径10mm或12mm的钛质网笼修剪成长度与减压区高度相符,将椎体切除所获之松质骨填塞于钛质网笼内植于减压区内,避免切取髂骨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88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姿态下肢康复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锂电池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