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78130.3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2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秦立斌;吴国锋;包新宇;黎锦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2J3/14 | 分类号: | H02J3/14;H02J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站内 用电 负荷 控制 方法 控制系统 | ||
1.一种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用电设备的负荷按照重要程度分为若干类;
预设容量裕度范围;
根据所述用电设备的当前电负荷与当前发电装置的当前发电电容量的差值,得到用电缺额;
当用电缺额大于容量裕度范围的最大容量裕度值时,根据用电缺额的大小及负荷的重要程度,对负荷进行切除;当用电缺额小于容量裕度范围的最小容量裕度值时,根据用电缺额的大小及负荷的重要程度,对负荷进行增设;
在计算所述用电缺额之前,获取发电装置与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荷连接情况:
当当前使用的发电装置至少有两个且至少两个发电装置根据发电稳定程度分别与不同重要程度的负荷连接时,单独判断连接同一发电装置的用电设备的当前电负荷与容量裕度之和与对应的发电装置的当前电容量的差值,获得每一发电装置对应的用电缺额;
当当前使用的发电装置至少有两个且每个所述发电装置均连接有不同重要程度的负荷时,根据所述用电设备的当前电负荷与容量裕度之和和当前所有发电装置的当前电容量总和的差值,得到用电缺额;
在步骤:对负荷进行切除或增设之后,还包括步骤:校验当前运作工作的发电装置的容量负载率;
当容量负载率在预设范围内时,当前所有运行工作的发电装置持续工作;
当容量负载率低于最低预设值时,减少发电装置的运作数量;
当容量负载率高于最高预设值时,增加发电装置的运行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用电设备的负荷按照重要程度分为若干类,具体为:
将用电设备组的负荷按照重要程度分为I类负荷、II类负荷和III类负荷;其中
I类负荷为短时停电可能影响人身或者设备安全,使生产运行停顿或者主变压器减载的负荷;
II类负荷为允许短时停电,但停电时间长,有可能影响正常生产运行的负荷;
III类负荷为长时间停电不会影响生产运行的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对负荷进行切除或增设,具体为:
在切除负荷的过程中,根据所述负荷的重要程度,从III类负荷到II类负荷依次进行切除;
在增设负荷的过程中,根据所述负荷的重要程度,从II类负荷到III类负荷依次进行增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同一级重要程度的负荷进行选择性切除时,先切断当前使用负荷中馈线数量最少的负荷;和/或
在对同一级重要程度的负荷进行增设时,先增设当前未使用负荷中馈线数量最多的负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同一级重要程度的负荷进行选择性切除时,先切断当前使用负荷中用电功率最大的负荷;和/或
在对同一级重要程度的负荷进行增设时,先增设当前未使用负荷中用电功率最小的负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用电缺额大于容量裕度范围的最大容量裕度值,则判断当前使用的发电装置的数量是否小于变电站内发电装置的数量且当前使用的负荷均为I类负荷,若是,则增设连接用电设备的发电装置数量,并重新计算用电缺额,若否,则对负荷进行切除。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站内用电负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负荷进行增设的过程中,若变电站内所有所述I类负荷及II类负荷均处于使用状态,则根据变电站当前的照明环境判断是否需要增设III类负荷,若当前照明环境为黑暗环境,则增设III类负荷。
8.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813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