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逆向配水工业冷却塔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8055.0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9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晋柏;戴正刚;陈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晋柏;宋娉;安徽正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C1/12 | 分类号: | F28C1/12;F28F25/06;F28F25/0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肖健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向 水工业 冷却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向配水工业冷却塔,包括:冷却塔体,所述冷却塔体的底端设置有填料区,所述填料区的底部设置有蓄水池;中央竖井,所述中央竖井设置在所述冷却塔体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中央竖井的上端设置有主水槽,所述主水槽呈十字形,其中,所述主水槽包括上水槽、设置在所述上水槽底部的下水槽,所述下主水槽的两侧外壁连通配水管,所述配水管的底部设置有喷溅装置,所述喷溅装置位于所述填料区的上方,且喷溅装置覆盖所述填料区的全部,逆向配水冷却塔将配水方向由外向内,不管水量大小,都不会造成冷却塔外周淋水密度小和甚至出现无水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型工业冷却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向配水工业冷却塔。
背景技术:
自然通风冷却塔运行过程中,循环冷却水(热水)通过竖井和配水管槽,经喷嘴喷出,以水雾的形式喷洒和降落在淋水填料的表面。在填料区,冷却水以薄膜的形式流经填料表面,与空气进行传热传质。在填料区域以下,冷却水聚集成液滴以雨滴的形式落下,在降落过程中与冷空气进行接触换热,最后落入集水池。
冷却塔竖井为一个竖立的井筒,底部与循环水压力管连接,顶部为敞开式,热水经竖井送到配水高程。通过主水槽,将水配到配水槽、配水管,再通过安装在这些水管底部的喷头将水洒在填料上。配水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空气分配及填料发挥冷却作用的能力。配水不合理,将大大降低冷却效果。
冷却塔的冷却效果与配水系统密切相关。大型和超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由于其截面半径大,配水过程的管道水头损失不可忽略,截面上不同位置的淋水密度差异较大。且冷却塔塔体外围区域冷却能力强于塔中心区域。
中央竖井冷却塔在全世界应用广泛,在淋水面积大的冷却塔中,主水槽就会很长,流量一定时,沿水槽水面高程变化较大,小流量时,水槽远端可能无水。
槽式配水,目前仍是国内外电站大型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主要配水方式。来自凝汽器的热水通过截断面为矩形或圆形的竖井流入主水槽。然后,依次流经配水槽、配水管,最后,通过配水管上安装的喷头洒向填料。
水流的有无和大小代表了塔内风的阻力分布,空气流很少从淋水密度大的区域通过,空气在干区(无水区)则短路。造成有水的地方缺气,有气的地方无水。水气不能充分换热,换热效率低,塔冷却能力下降。
在冷却塔的换热区域,外区空气流速较大。内区空气流速较低。填料区的温度呈外低内高分布。
根据外区,内区温度场分布状况,合理渐次由内至外,增大淋水密度,使风量与水量相匹配,就能提高冷却塔冷却能力。采用逆向配水,U型主水槽构造,即可达到目的。
在既有冷却塔内,空气温度沿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升高,速度逐渐降低。塔中心区域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速度低。所以应当在冷却能力强的区域,加大淋水密度,而在冷却能力较低的区域,降低淋水密度。
冷却塔的现行配水,无论是槽式配水还是管式配水,热水在进入冷却塔后总的流向都是由内向外,即热水在竖井内到达配水高程后,由竖井流向其周围的配水区域。之所以采用由内向外的配水方向,是由于竖井设置在冷却塔内部中央,对冷却塔进风口的通风阻力影响小,并且可以方便地通过配水槽或配水管达到配水的目的。这种配水系统布置,热水是自处于冷却塔内中央竖井流向周围配水区域,故总的流向是由内向外。
不论是沿配水槽还是配水管,水的温度变化不大。如果单从水温变化上考虑,水的流向由内向外和由外到内,没有差别。
热水在由内向外流动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喷溅装置,总的水量不断减少,由于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的影响,喷溅装置的进口压头自内向外逐渐降低,同一型号的喷溅装置出水量逐渐减少,造成内区淋水密度大,外区淋水密度小。甚至在水量小时,出现配水槽或配水管远端无水,气流在冷却塔外围区域形成短路,大大降低了冷却塔的冷却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晋柏;宋娉;安徽正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高晋柏;宋娉;安徽正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80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