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藻低温干化深度脱水装置及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76584.7 | 申请日: | 2020-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5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郑正;张威振;顾蓬;孙权;罗兴章;何坚;杨晓英;周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C02F11/00;B01J2/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换君 |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藻 低温 深度 脱水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环境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藻泥低温干化深度脱水装置及其方法。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端的漏斗状进料口、入口与所述进料口下端连通的切条机、位于所述切条机出口下方的三条以上的传送带、入口端连通所述壳体上方的低温管路、设置在其中两个所述传送带之间的造粒机、设置在所述传送带末端的收集箱及出口端连通所述壳体底部的高温管路;所述低温管路出口与所述高温管路入口之间连接有热交换单元;所述传送带为多孔结构,每个相邻传送带运转方向相反;所述高温管路上方设置有吹风机。本发明提供一种占地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脱水效率高的蓝藻泥脱水装置和脱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藻泥低温干化深度脱水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蓝藻水华暴发后,经过物理方法打捞上来的蓝藻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例如,不合理堆放、填埋等处理以及使用蓝藻水华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等均可使蓝藻毒素进入土壤界面,对土壤的生态和环境的安全性影响不可忽视。蓝藻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合理的蓝藻资源利用不仅保护环境,还可以生成新能源,可成为新型化产业。蓝藻不仅含有N、P等营养元素,同时具有丰富的有机成分,如色素、藻胆蛋白、多糖等,蓝藻的资源利用已经受到生物学、食品工程学、农学等学科关注,而且蓝藻的资源利用也是一种积极处理蓝藻水华的手段。对滇池蓝藻成分进行研究,发现粗蛋白为43.69%,藻蓝蛋白为8-15%,藻多糖为5-8%,1000kg蓝藻干粉可生产藻蓝蛋白50-80kg,藻多糖20kg,藻毒素1kg。此外,100kg的干藻可提取4kg叶绿素a,170g胡萝卜素,170g叶黄素等。同时,蓝藻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其功能类似于碳酸氢铵。有研究指出蓝藻含N约10%,含磷约1%,1m3的蓝藻可生产4kg的N,相当于8kg尿素。目前,从研究层面蓝藻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生物质能源、发酵产沼气、发酵产氢、甲烷、丁酸和乙酸,生产生物柴油,制备煤浆或焦炭,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肥料、微生物培养原料、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等。但如何有效去除蓝藻过多的水分是蓝藻打捞运输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针对蓝藻水华暴发后的处理模式仍然为经典的“打捞-藻水分离-堆肥”的路线。在目前的处理路线中存在深度脱水困难的瓶颈,目前通过传统的药剂絮凝剂压滤脱水,处理后的藻泥含水率均>90%,经过控水技术控水24h后含水率仍在80%左右,后续藻泥的储存、运输仍带来不便和高成本,目前主要采取晾晒进行进一步脱水,但存在占地广、时间长以及受天气因素影响比较大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蓝藻泥低温干化深度脱水装置及其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占地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脱水效率高的蓝藻泥脱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蓝藻低温干化深度脱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端的漏斗状进料口、入口与所述进料口下端连通的切条机、位于所述切条机出口下方的三条以上的传送带、入口端连通所述壳体上方的低温管路、设置在其中两个所述传送带之间的造粒机、设置在所述传送带末端的收集箱及出口端连通所述壳体底部的高温管路;
所述低温管路出口与所述高温管路入口之间连接有热交换单元;
所述传送带为多孔结构,每相邻两个传送带运转方向相反;所述高温管路上设置有吹风机。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入口与所述低温管路出口连接的蒸发器、入口与所述蒸发器出口连接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出口与所述高温管路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连接有使冷媒循环的压缩机和膨胀阀。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切条机、造粒机、热交换单元电性连接有控制四者参数的控制柜。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通过轴承与所述壳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蒸发器通过管路连接有冷凝水收集箱。
一种蓝藻泥低温干化脱水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65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