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6169.1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8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孙蒙;朱春龙;席晓飞;黄晓昕;林新;曹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刘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次 模块化 植物 生态 恢复 构建 方法 | ||
1.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河道生境调查:对河道的周边环境、土壤环境,水位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确定预选水生植物种的生态习性;
S2、植物物种筛选:根据河岸带底质和土壤因子、河岸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因子等生境因子,以及区域气候气象等大尺度环境因子,确定适生的植物物种,保证河岸植物的本地化、多样化;
S3、生态修复带修建:在河道的两侧修建阶梯式的台阶结构,修建四阶台阶结构,按照距离河道的距离按照由远至近的距离依次为,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
S4、植物纤维毯带建立:在河道和沉水植物带之间预留植物纤维毯带,并且植物纤维毯带以倾斜的方式建造,植物纤维毯带高的一侧与沉水植物带相接,并且植物纤维毯带低的一侧与河道相接;
S5、在河道上栽植沉水植被:在工程全区域,分散种植耐污能力较强的沉水植物,恢复与重建沉水植被;
S6、在河道上种植滨水植物:在工程全区域河流坡岸处,分别种植耐污能力较强、耐水淹的挺水植物与扎根浮叶植物;
S7、在河道上植被恢复:在工程全区域,除部分建筑用地外,全面恢复滩地植被,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配置不同的植物类群;
S8、河道植被的栽后管理:在水生植物恢复初期,整个水体初级生产者以藻类为主,整个水体环境达到稳态转换,在这一时期除了防止湖泊稳态转换过程的逆转外,要植物种间关系的调控、水生植物发展规模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的区域划分分别为:
湿生植物带:3.1-3.42m
挺水植物带:2.8-3.1m
浮叶植物带:2.7-2.8m
沉水植物带:2.5-2.7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的植物物种分别为:
湿生植物带:乔本为香樟、水杉、池杉、垂柳、河柳,灌本为石楠、紫薇、桂花、夹竹桃、木槿,草本为仲华结缕草、铁线草、小麦冬;
挺水植物带:芦苇、香蒲、菖蒲、菱草、荷花、再力花、美人蕉、慈姑、席草、莎草;
浮叶植物带:荇菜、菱、金银莲花、睡莲;
沉水植物带:马来眼子菜、黑藻、狐尾藻、苦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湿生植物带中:在该区域建设植物篱工程,由密植灌木和藤本观赏植物或藤本带刺植物构成,以密植灌木构成生物隔离中心,以藤本观赏植物或藤本带刺植物增加植物篱对人类活动的隔离功能,配置品种可选择侧柏、黄刺梅、地槿,初种方式为以侧柏为核心树种,种植1~2行,株距1.0m,其他植物间隔种植在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挺水植物带:该区域主要以恢复挺水植物为主,设计宽度为20~100m,配置品种为芦苇、香蒲、菖蒲、荷花、再力花、慈姑,湖湾地区还可小面积选种荷花,初植密度为芦苇16株/平方米、香蒲20株/平方米、菖蒲2芽/丛且20丛/平方米、再力花10芽/丛且1丛/平方米、慈姑10株/平方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浮叶植物带:在该区域逐步恢复浮叶植物,浮叶植物可以选择荇菜、菱、金银莲花、水鳖,局部区域可选睡莲,初植密度设定为荇菜和金银莲花20株/平方米、水鳖60株/平方米、菱3株/平方米、睡莲1头/平方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沉水植物带:在该区域实施沉水植物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616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