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热式烧嘴专用换向阀组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5783.6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6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翁华康;孙坤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宝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20 | 分类号: | F16K11/20;F16K31/122;F16K37/00;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2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式烧嘴 专用 换向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烧嘴专用换向阀组及其操作方法,包括进排气控制箱和控制器、总管道、排烟管道和助燃的进气管道,在总管道与进排气控制箱之间设有助燃与排烟总阀,在排烟管道与进排气控制箱之间设有排烟阀,在进气管道与进排气控制箱之间设有助燃风阀,在排烟管道上设有排烟手动微调阀,在进气管道内设有助燃手动微调阀,在进排气控制箱内设有温度检测器,助燃风阀、排烟阀和助燃与排烟总阀均包括一个与对应管道内壁贴合将对应管道封闭的密封摇臂,密封摇臂连接一根伸出对应管道侧壁的控制管,控制管伸出管壁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对应阀门在对应管道内旋转来打开或关闭对应管道的高压驱动气缸,本结构安装简单,而且阀门不易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向阀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蓄热式烧嘴专用换向阀组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换向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现有的排烟阀和助燃风阀换向阀均是分散安装的,一般进风管和出风管是用法兰对夹式安装蝶阀的,这样的安装方式导致位置不集中,调试不方便;
2、由于阀门使用气动活塞带动齿条做搓拉式旋转来开关蝶阀,而这样的结构设置由于铝制齿条耐磨性差,容易掰齿,另外齿条在气动头内,容易导致损坏而不易被发现,从而导致阀门关闭不严,漏风的显现出现,而一旦漏风就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如果作为排烟阀的换向阀时,若换向阀关闭不严漏风,会导致排烟温度过高,烧毁排烟阀门,以及排烟管上安装的所有配件,最终会因排烟温度过高,排烟风机叶轮变形停止工作;二,如果作为助燃风阀的换向阀时,若换向阀门关闭不严漏风,会导致空气燃气比例失衡,点火困难或点不着火,在点不着火的情况下,大量燃气进入炉膛,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目前的换向阀需要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组合式换向阀,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换向改变流通方式,并具有避免内部温度过高而损坏配件作用的一种蓄热式烧嘴专用换向阀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蓄热式烧嘴专用换向阀组,包括一个用于控制进气或者排气的进排气控制箱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进排气控制箱的上方设有与进排气控制箱连通的总管道,在进排气控制箱的下方设有与进排气控制箱贯通的排烟管道和助燃的进气管道,在总管道与进排气控制箱之间设有作为助燃或排烟的助燃与排烟总阀,在排烟管道与进排气控制箱之间设有打开或关闭排烟管道的排烟阀,在进气管道与进排气控制箱之间设有打开或关闭进气管道的助燃风阀,在排烟管道上还设有用于微调的排烟手动微调阀,在进气管道内还设有用于检测微调的助燃手动微调阀,在进排气控制箱内设有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器,所述的助燃风阀、排烟阀和助燃与排烟总阀均包括一个与对应管道内壁贴合将对应管道封闭的密封摇臂,所述密封摇臂连接一根伸出对应管道侧壁的控制管,所述控制管伸出管壁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对应阀门在对应管道内旋转来打开或关闭对应管道的高压驱动气缸,所述的控制器与温度检测器以及高压驱动气缸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气控制箱为三通管。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流体效率,所述的排气控制箱为梯形结构,所述进气管道和排烟管道与排气控制箱的下底面连接,总管道与排气控制箱的上底面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方便安装,在排烟管道和进气管道外均设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的助燃风阀、排烟阀的控制端伸出对应第一连接支架后连接对应的高压驱动气缸,第一连接支架上设有用于安装高压驱动气缸的第二连接支架。
作为优选,为了方便固定,在第二连接支架上设有第三连接支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烧嘴专用换向阀组的操作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工作待机时,控制器驱动助燃与排烟总阀处于常开状态,并将助燃风阀、排烟阀处于关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宝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宝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57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