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砂梨组培苗根诱导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5551.0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7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涂俊凡;秦仲麒;李先明;伍涛;杨夫臣;朱红艳;刘政;杨立;程寅胜;聂显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31/00;A01G17/00;A01G24/15;A01G24/10;A01G24/28 |
代理公司: | 武汉维创品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39 | 代理人: | 余丽霞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砂梨组培苗根 诱导 培养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柿健壮结果母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多点上下重目伤,促发健壮长枝;(2)开张角度,平衡树势;(3)粗大直立徒长枝的改造;(4)伤口发黑霉变的防护;(5)枝组更新;步骤(1)中,芽体上目伤后,为了促使新梢生长成为健壮长梢,在新梢长10cm时,于顶端涂抹质量比15mg/kg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A‑6)的凡士林软膏;通过目伤+DA‑6的综合应用,实现柿冠层内长枝∶中枝∶短枝=5∶3∶2。本发明处理后柿幼树中心干发出≥30cm的长枝所占比例为53.28%,较自然不处理高出33.42个百分点;新梢平均长度较对照高出137.04%,平均粗度较对照高出35.21%,且新梢的平均基角为80°,腰角为85°,利于枝条先端混合花芽的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的组织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砂梨组培苗根诱导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组织培养是一种高效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构建砂梨高频再生体系是砂梨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和遗传转化的关键。探索和完善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组培苗的生根效率直接关系到再生植株移栽后的成活率及生长状况,是影响砂梨高频率再生和遗传转化的重要一环。梨和大多数果树一样,组培苗生根难度较大,不同基因型生根的状况不稳定,可重复性差,制约了梨的生物技术育种进程和优良无性系的快速繁殖。砂梨组培苗从恒定的实验室环境过渡到变化的外界自然环境中,由于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体环境的骤变和细菌真菌等的感染很容易造成组培苗失水或感染病害死亡,导致移栽成活率很低。
目前砂梨组培缺少一套高效的生根、炼苗、移栽方法,生根率低,生根数少,后期移栽成活率低。本研究通过优化砂梨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及移栽炼苗条件,建立砂梨组培苗的生根技术体系及炼苗、移栽方法,大大提高了砂梨组培苗生根率及温室移栽成活率。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梨组培苗根诱导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提高砂梨组培苗的生根率及移栽成活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砂梨组培苗根诱导培养基,其主要成分为1/2MS[MS基本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其他成分不变,即每升溶液中包含:大量元素KNO3950mg、NH4NO3825mg、CaCl2·2H2O220mg、MgSO4·7H2O185mg、KH2PO485mg;微量元素:KI0.83mg,H3BO36.2mg,MnSO4·4H2O22.3mg,ZnSO4·7H2O8.6mg,Na2MoO4·2H2O0.25mg,CuSO4·5H2O0.025mg,CoCl2·6H2O0.025mg,维生素和氨基酸:100mg肌醇,0.5mg烟酸,0.5mg盐酸吡哆醇(VB6),0.1mg盐酸硫胺素(thiaminehydrochloride,VB1),2mg甘氨酸,铁盐:27.8mg FeSO4·7H2O,37.3mgNa2EDTA·2H2O]。活性炭500mg,蔗糖30g,琼脂6.5g。先溶于500mL蒸馏水,加热,调pH至5.8,定容至1L。
ABT1号生根粉浓度1000mg/L。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组培苗生根诱导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2MSMedium培养基、蔗糖、琼脂混合,得到基础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55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植物防脱育发洗发水
- 下一篇:一种加热炉炉气温度精准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