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2110.5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0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隋国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隋国刚 |
主分类号: | A01G25/00 | 分类号: | A01G25/00;E02D3/00;E03B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399 江苏省南通市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干旱 地区 预埋式 土壤 锁水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属于土壤防水土流失技术领域,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包括引流棒体,所述引流棒体的顶端贯穿套设有上锁水导流部,通过在引流棒体的上下端设置上锁水导流部和下锁水导流部,不易使土壤表层的水分过度流失蒸发,也能够对渗透至土壤深处的水分进行收集,可实现对土壤表层以及土壤深层处的水分进行渗透锁住并存储,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雨水以及人工浇灌水对土壤进行锁水,且通过毛细引水层以及带有缓释渗透体的外弧形导水纤维片的配合,将存储至锁水腔内的水向上导流并均衡地扩散至引流棒体周边的土壤内,对土壤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缓慢润湿,有效提高对土壤的锁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防水土流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和水资源的困乏,我国一些干旱少雨地区的土壤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当土地极其干旱化时,地表上的水分极易蒸发,这也导致了地面上的一些水分无法渗透至地表之下,土壤过于干旱后会造成土地干裂,植被成活率低,达不到土壤的固土以及锁水功能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此外,当土壤干旱化后,肥料也难以被土壤较为完全的吸收,肥料在干旱环境下容易挥发,故而防止土壤的水土流失是目前农业生态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定期采取浇灌法进行土壤补水,但对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喷洒在土壤上的水分以及自然雨水极易随土壤裂缝快速向下渗透或向土壤表层的周围流失以及蒸发,难以较为均匀地浸湿土壤内部,且对于种植有作物的土壤来说,若大量水分快速向土壤深层流失,尤其针对一些仅依靠靠近表层土壤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物来说,即使定期浇灌水,其对作物的补水效果液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通过在引流棒体的上下端设置上锁水导流部和下锁水导流部,不易使土壤表层的水分过度流失蒸发,也能够对渗透至土壤深处的水分进行收集,可实现对土壤表层以及土壤深层处的水分进行渗透锁住并存储,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雨水以及人工浇灌水对土壤进行锁水,且通过毛细引水层以及带有缓释渗透体的外弧形导水纤维片的配合,将存储至锁水腔内的水向上导流并均衡地扩散至引流棒体周边的土壤内,对土壤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缓慢润湿,有效提高对土壤的锁水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预埋式土壤锁水棒,包括引流棒体,所述引流棒体的顶端贯穿套设有上锁水导流部,所述引流棒体的顶端设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的底端贯穿上锁水导流部并延伸至引流棒体的底端,所述入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锁水导流部内部相连通的导水孔,所述引流棒体的底端通过下锁水导流部连接有锁水棒体,所述锁水棒体的内部开设有锁水腔,所述下锁水导流部的底端与锁水腔内部相连通,且入水管的底端延伸至锁水腔的内部,所述引流棒体的内部四周开设有多个延伸至其底端的弧形腔,多个所述弧形腔内嵌设有毛细引水层,所述引流棒体的四周外壁上嵌设安装有多个与弧形引流体内壁相衔接的外弧形导水纤维片,多个所述外弧形导水纤维片的底端衔接有多个缓释渗透体。
进一步的,所述上锁水导流部包括嵌设于引流棒体顶端部的上过滤渗透层,所述上过滤渗透层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上锁水导流台,所述下锁水导流部包括嵌设于引流棒体底端的下过滤渗透层,所述下过滤渗透层的底端部固定连接有与锁水腔顶端部相衔接的下锁水导流台,利用上锁水导流部以及下锁水导流部可实现对土壤表层以及土壤深层处的水分进行渗透锁住存储,不易使土壤表层的水分过度流失蒸发,也能够对渗透至土壤深处的水分进行收集,很好的利用自然雨水以及人工浇灌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隋国刚,未经隋国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2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