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63967.0 | 申请日: | 2020-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5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彭成山;王伟才;杨晨辉;张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G01C15/00;G01S19/4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倪鑫萍;谢绪宁 |
地址: | 2000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桥顶进 施工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涉及框架桥施工的领域。利用GPS坐标作为位置的参考基准,并记录能够反应框架桥位置的第一棱镜的初始坐标,使得在每次顶进结束后,结合全站仪的测量数据,就可以精准计算出第一棱镜的实际坐标。再通过和初始坐标的对比,获取框架桥的实际的顶进距离,从而能够获得更贴合实际情况的设计坐标来和实际坐标进行对比,测量误差小,对比数据的选取更合理,产生的误差也就更小,并且测量工作的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框架桥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原先的铁路和后续规划的公路出现交叉时,通常的做法在铁路下方修建框架桥。框架桥具有多个桥洞,桥洞可以对接公路,而框架桥本身可以支撑铁路。
目前常用的施工方式是顶进法,在既有铁路一侧的地基土中先挖掘一个大的基坑,在基坑内预制出框架桥,然后对铁路进行临时固定,将框架桥往铁路下方顶进,每顶进一段距离,就挖掘一端阻挡在框架桥顶进道路上的土方。
在框架桥桥体顶进施工过程中,容易使桥体在顶进过程中产生方向偏差,给工程施工带来麻烦。传统施工中会在每次顶进后利用人工对框架桥的位置进行测量,但人工检测的精度低,在多次顶进后多次的误差堆叠在一起容易形成较大偏差,此时想要修正偏差的难度更大。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框架桥顶进的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一种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施工现场附近浇筑出至少四个安装柱,在安装柱上安装接收器以接收卫星信号,通过卫星信号获取安装柱对应的GPS坐标;
步骤S2,将其中一个安装柱上的接收器更换成全站仪,并在框架桥上安装若干第一棱镜,全站仪依次测量所有第一棱镜到全站仪的距离和角度,并计算出所有第一棱镜对应的初始坐标;
步骤S3,分多次顶进框架桥,每次顶进结束后,全站仪重新测量第一棱镜的距离和角度,并计算出当前第一棱镜对应的实际坐标,并与数据库中预存的设计坐标进行比较,若实际坐标与设计坐标符合,则继续下一次的顶进,若实际坐标与设计坐标不符合,则跳转到步骤S4;
步骤S4,根据实际坐标和设计坐标的偏差量对框架桥的前进路线进行修正,修正结束后重新回到步骤S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GPS坐标作为位置的参考基准,并记录能够反应框架桥位置的第一棱镜的初始坐标,使得在每次顶进结束后,结合全站仪的测量数据,能够精准计算出第一棱镜的实际坐标,再通过和初始坐标的对比,获取框架桥的实际的顶进距离,从而能够获得更贴合实际情况的设计坐标来和实际坐标进行对比,测量误差小,对比数据的选取更合理,产生的误差也就更小,并且测量工作的自动化程度高。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除全站仪所在的安装柱外的安装柱上的接收器均更换成第二棱镜;而在步骤S3中,每次顶进结束后,先根据第二棱镜与全站仪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以获取全站仪的实际坐标,然后全站仪再对第一棱镜进行测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每次完成顶进后,全站仪的位置可能受到施工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全站仪均可以通过与第二棱镜的校准重新计算出自身的实际坐标,从而能够在计算第一棱镜的实际坐标时使用准确的全站仪的实际坐标来作为参照点,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精度。
优选的,步骤S2中还包括在框架桥上设置电水平尺组;在步骤S3中,电水平尺组对框架桥的角度进行测量,再计算出框架桥当前的高度值并与数据库中的设计值进行比较,若框架桥当前的高度值不符合数据库中高度的设计值,跳转到步骤S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39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道路变形监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机器人行走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