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热弯工艺及其3D玻璃制备方法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2724.5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7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王剑俊;杨甜;范余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0 | 分类号: | C03B23/00;C03B23/023;C03C15/00;C03C17/00;C03C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152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工艺 及其 制备 方法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玻璃热弯工艺,包括,加热玻璃毛坯使其在重力作用下软化弯曲后,冷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玻璃热弯工艺的3D玻璃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3D玻璃。本发明所使用的玻璃热弯工艺,和传统的模压不同,本申请利用重力使得玻璃和模具逐渐贴合,在成型过程中不破坏3D产品的表面品质,避免了后续为去除表面模具痕迹再研磨抛光的过程,缩短了3D工艺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便于批量生产;本发明制备的3D玻璃良品率高,制备方法简单,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不同的预处理,使其具备防眩,减反射等效果,运用于不同的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盖板玻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热弯工艺及其3D玻璃制备方法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3D玻璃,具有轻薄、透明洁净、抗指纹、防眩光、坚硬、耐刮伤等优良性能,可应用于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仪表板及工业用电脑等终端产品,使用3D玻璃作为盖板,不仅能够提高终端电子产品的外观时尚型,同时能够带来非常高的用户体验,触控手感更佳。随着电子设备的兴起,3D玻璃在显示领域的应用愈渐广泛,这也对玻璃光学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较为主流的3D玻璃生产流程为:素板切割开孔→精雕研磨→清洗→热弯→抛光→钢化→镀膜→印刷→贴膜→包装。其中热弯工艺是3D玻璃的核心工艺,将精雕后的玻璃放置在石墨模具中,再将模具放进热弯机中,经过预热、压型、冷却,玻璃在模具中成型为曲面玻璃,曲面玻璃的尺寸取决于石墨模具设计;由于若先对玻璃进行蚀刻镀膜,会在热压时由于模具的挤压对玻璃表面进行破坏,但是采用先热弯后蚀刻镀膜的工艺流程,由于热弯后的玻璃形状不规则容易导致蚀刻和镀膜工艺不均匀,光学性能较难达到预定目标,同时先热弯后蚀刻镀膜的工艺流程生产效率低下,良率低等问题,且模具寿命低,投资成本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3D玻璃制备工艺中先热弯后蚀刻镀膜造成的良品率低且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玻璃热弯工艺及其3D玻璃制备方法中的应用。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热弯工艺,包括,加热玻璃毛坯使其在重力作用下软化弯曲后,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热弯工艺为将所述玻璃毛坯置于弯曲模具上,玻璃毛坯与模具以不高于5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650-860℃,然后持温5-600秒,在重力作用下软化玻璃逐渐和模具贴合,再经过阶梯式降温将其冷却。
优选地,
所述阶梯式降温为,在玻璃毛坯因重力和模具贴合后,首先以10-30℃的降温速度降温至500-650℃,并保温5-300秒,然后以1-10℃/min降至380-550℃,再以10-30℃/min速度降温至150-250℃,最后用冷风强制吹扫玻璃毛坯与模具,直至温度降至≤70℃,升温的最高点和降温的各个节点根据使用的玻璃毛坯的不同而不同。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3D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热弯工艺进行热弯处理。
进一步地,包括,
S1:对玻璃毛坯进行清洗,然后切割;
S2:将切割后的玻璃毛坯进行所述热弯处理,得到粗制3D玻璃;
S3:对粗制3D玻璃进行切割和磨边;
S4:将磨边后3D玻璃进行强化,得到3D玻璃成品。
进一步地,S4中所述强化为,在将磨边后的玻璃置入380-450℃的硝酸钾中4-10小时;硝酸钾中的K离子与玻璃表面Na离子的离子交换,在表面形成500-1000Mpa,深度30-50μm的预压应力,从而带来表面性能的增强。。
优选地,S1前还包括对玻璃毛坯的预处理,所述预处理为蚀刻和镀膜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27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