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62108.X | 申请日: | 2020-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9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瑞麟 |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27/02;F25B45/00;F25B4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噪型 空气 热源 泵换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端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有蒸发器,所述外壳内部边侧位置处安装有压缩机,且外壳内部对应压缩机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换热器,所述外壳一端对应蒸发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了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通过风机旋转方便将外部的风吸入进风通道,并通过回收管对换热后的冷媒进行引导,使带有余热的冷媒通过回收管进入预热管内部,从而通过预热管对外界的空气进入预热腔室进行预热,减少空气中的水份,提高了蒸发器对空气温度收集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热源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采暖、空调及制取生活用热水方面的能耗占能源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为此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的优先发展战略,空气热源泵以空气作为冷热源,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可以充分利用空气中的能源,是一种高效、节能的设备;
但是现有的空气热源泵在使用过程中,换热后的蒸汽余热没有进而再次利用,便直接流回蒸发器,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空气中的潮气和湿气过多时,影响蒸发器对空气中温度的吸收效果,从而影响了蒸发的效率,所以我们对这些情况,为避免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换热后的蒸汽余热没有进而再次利用,便直接流回蒸发器,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空气中的潮气和湿气过多时,影响蒸发器对空气中温度的吸收效果,从而影响了蒸发的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端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有蒸发器,所述外壳内部边侧位置处安装有压缩机,且外壳内部对应压缩机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换热器;
所述外壳一端对应蒸发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且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最大化的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所述外壳顶端对应蒸发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冷媒自动填充机构,且冷媒自动填充机构可以自行为蒸发器补充冷媒液体,保证蒸发的效果;
所述外壳内部对应压缩机外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隔音降噪机构,且隔音降噪机构可以减少压缩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减少噪音污染;
所述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冷媒自动填充机构和隔音降噪机构配合完成空气换热,提高了热源泵对空气收集的效果,增加换热的效率,提高热量获取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包括进风通道、风机、防尘滤网、预热腔室、回收管、预热管、进气管、吸收箱、抽屉、吸水棉、通孔、抽风箱、横板、抽风电机、连通槽和温腔;
所述外壳顶端固定连接有风机,且外壳一端对应蒸发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内壁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防尘滤网,所述进风通道内部开设有预热腔室,所述进风通道一端对应预热腔室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回收管,且预热腔室内部对应回收管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预热管,所述预热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管,且进气管另一端与蒸发器固定连接,所述进风通道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收箱,所述吸收箱一端滑动卡接有抽屉,且抽屉底端等距开设有通孔,所述抽屉内部填充有吸水棉;
所述进风通道底端固定连接有抽风箱,所述抽风箱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抽风电机,所述外壳内壁开设有温腔,且抽风箱一端通过连通槽与温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回收管一端贯穿进风通道与预热管固定连接,所述预热管的外径小于回收管和进气管的外径,所述风机和抽风电机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瑞麟,未经张瑞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21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