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57250.5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冯变花;滕淑芝;陈志;刘立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慧支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20 | 分类号: | B60M1/20;B60M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中鹤 |
地址: |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接触 支撑 装置 系统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的立柱,包括摇臂、动力装置、活动杆组、配重和配重驱动装置;摇臂铰接于立柱,摇臂的一端从立柱的一侧伸出;动力装置设置于立柱并能驱动摇臂转动;活动杆组活动杆组的一端与立柱活动连接,能沿立柱上下移动,活动杆组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接触线,活动杆组吊接于摇臂并能由摇臂驱动;配重设置于摇臂的位于立柱的另一侧的部分,用于平衡摇臂承担的平行四杆机构上的负载;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配重相对于摇臂活动。通过改变配重的位置,使配重能够平衡一部分摇臂所受接触线和承力索的重力负载,将负载转换为动力,大大减小了对动力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接触网可以应用于电气化铁路运输系统中的货运站场,可以免去内燃机车牵引电力机车进出场的操作。移动接触网中需要沿货运站场轨道设置多根立柱,立柱上需设置用于支撑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应能够主动或被动地移动以使其连接的承力索和接触线从轨道上方移至一侧。参考图1和图2,图1和图2为中国专利“CN1994784B电气化铁路可移动接触网”中示出的可移动接触网中的立柱和支撑装置,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组合腕臂6和曲柄连杆10形成了支撑装置,平行四边形组合腕臂6的一端用于连接接触网挂件9,另一端为滑架8,滑架8能沿着立柱7上下滑动,且滑架8滑动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组合腕臂6连接接触网挂件9的一端能水平移动,即水平地伸出和缩回,从而可以带动承力索和接触线往复移动。其中,该发明技术方案中使用了配重块12作为阻尼来保证运动的平稳,但如此一来,动力装置除了需要克服承力索和接触线的重力外,还需要克服配重块12的重力才能驱动平行四边形组合腕臂6移动,所需动力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设置于接触网系统的立柱,包括摇臂、动力装置、活动杆组、配重和配重驱动装置;摇臂铰接于立柱,摇臂的一端从立柱的一侧伸出;动力装置设置于立柱并能驱动摇臂转动;活动杆组活动杆组的一端与立柱活动连接,能沿立柱上下移动,活动杆组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接触线,活动杆组吊接于摇臂并能由摇臂驱动;配重设置于摇臂的位于立柱的另一侧的部分,用于平衡摇臂承担的平行四杆机构上的负载;配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配重相对于摇臂活动。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活动杆组为平行四杆机构,平行四杆机构包括平行的第一短连杆和第二短连杆,以及两根长杆,平行四杆机构整体通过第一短连杆与立柱连接,第一短连杆能沿立柱上下滑动,平行四杆机构中的一个长杆吊接于摇臂。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重可动地连接于摇臂,配重相对于摇臂活动时其重心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重铰接于摇臂,配重的重心与铰接点具有预定距离。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重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立柱的固定组件和设置于摇臂的从动组件,从动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传动连接,且从动组件随摇臂转动时能由固定组件驱动活动,从动组件活动时能驱动配重相对于摇臂转动。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组件为固定齿轮,固定齿轮与摇臂在立柱上的铰接轴同轴,从动组件包括中间齿轮和配重齿轮,中间齿轮分别与固定齿轮和配重齿轮啮合,中间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摇臂,配重齿轮固定于配重,配重齿轮与配重在摇臂的铰接轴同轴。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组件为同步带轮,同步带轮与摇臂在立柱上的铰接轴同轴,从动组件包括从动轮和同步带,从动轮固定于配重,从动轮与配重在摇臂的铰接轴同轴,同步带连接同步带轮和从动轮进行传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慧支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智慧支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72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