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V/T遮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54875.6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0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平;韩肖星;程达;刘孝敏;黄娟娟;郑健;王昱;张学民;张东;任海伟;南军虎;李晓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22 | 分类号: | A01G9/22;A01G9/24;F24S60/30;F24S50/40;H02S40/44;H02S40/42;H02S20/30;H02J7/35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v 遮阴 装置 | ||
PV/T遮阴装置,其目的是在对温室大棚遮阴的同时,实现光热、光电的转化利用,以及消除作物光合作用与光伏发电之间的矛盾冲突,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包括支撑架、PV/T板、铁环、螺丝杆套、绳环、拉绳、传动装置、温度传感器、日照强度计、流量计、阀门、水泵、蓄热箱、进水管、出水管、三通阀、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交流负载、直流负载。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的温度变化,通过龙骨两侧的PV/T装置伸展收缩的方式调整遮阴面积,同时实现将一部分PV/T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的功用。能够实现对温室的遮阴,而且实现光电、光热的转化利用,降低了室内温湿度变化的波动范围,为室内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室大棚技术领域,具体为PV/T遮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农业温室大棚产业中,“温升保温”问题、电力供应问题、效益问题等,一直以来是农户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国西北部,昼夜温差大,室内温度波动过大严重影响了室内作物的生长发育。随着温室产业里逐渐出现光伏系统,由此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大减少。在配置光伏的温室中可以同时实现合理的遮阴和发电。
对温室的遮阴可以降低温室内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内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解决室内过度温升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少冷却负荷消耗的电力来节省能量。然而,在温室屋面或屋顶通过设置固定的光伏模块进行遮阴会和作物光合作用的阳光需求发生冲突,在冬季或阴天期间,遮阴密度超过40%会降低开花和产量。
中国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温室大棚遮阳网自动收展装置及方法,申请号为:CN201811292994,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室大棚遮阳网自动收展装置及方法,该系统由大棚支撑架、挡板、自动收展机构和遮阳网等组成,该系统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光照需求实现遮阳网的自动化操作管理,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作物的产率高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自动化管理增加了电力成本,不适用于偏远农村,且仅是对温室进行简单的遮阴,并没有实现遮阴与能量利用兼具;二是遮阳网使用周期短,容易风化,大量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中国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柔性光伏遮阳蓄电一体化装置及光热利用系统,申请号为:CN201910670990,该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光伏遮阳蓄电一体化装置及光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柔性PV/T电池板、柔性热管、导热块和集热水管等,该系统在遮阴的同时,实现光热、光电的转化利用。但是PV/T集成技术应用于温室大棚中存在空白,需因地制宜。将PV/T板固定于屋面或者屋顶发电产热的同时,也会产生固定的室内阴影会影响室内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对温室大棚遮阴的同时,实现光热、光电的转化利用,以及消除作物光合作用与光伏发电之间的矛盾冲突,改善作物生长条件。
本发明是PV/T遮阴装置,每一组PV/T遮阴装装置包括支撑架1,焊接固定在龙骨11上,一端焊接第二铁环27,所述龙骨11上固定日照强度计10,PV/T板2,所述PV/T板2背面中心线处配置框架,焊接第二铁环27,内部管道3,利用螺丝杆套4将PV/T板2与支撑架1透过第二铁环27和第一铁环5连接,拉绳8连接绳环6,所述拉绳8连接传动装置7;在光热系统中,蓄热箱12连接进水管18和出水管19,所述水管上配置第二阀门15,第三阀门16,第一三通阀20和第二三通阀21;流量计13连接第一阀门14计量蓄热箱12的工质流量,进水管18连接泵17,温度传感器9悬挂在室内;在光电系统中,控制器23,所述控制器23连接蓄电池22,直流负载26,PV/T板2和逆变器24,所述逆变器24连接交流负载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结合PV/T系统,对温室大棚遮阴的同时,实现了将PV/T转化为热能和电能的功用。2、本发明实现了对温室的动态遮阴,即根据室内温度变化,改变遮阴面积,有效缓解和降低室内阴影(因光伏阵列固定安置于屋面或屋顶产生)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48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