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挖钻机切除支护桩内半侵入预应力锚索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53530.9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1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雷斌;左骁遥;童心;陈小慧;雷帆;刘治军;蒋鹏;杨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E02D15/04;E02D15/06;E02D17/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壹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6 | 代理人: | 江文鑫;唐敏 | 
| 地址: | 518054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钻机 切除 支护 桩内半 侵入 预应力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桩施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旋挖钻机切除支护桩内半侵入预应力锚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准备;在基坑支护桩施工前,预先查明锚索的分布位置、埋深以及其侵入基坑支护桩孔的长度;S2、旋挖钻进;使用大扭矩旋挖钻机对基坑支护桩钻进,在钻进至接近锚索时,采用优质泥浆修复孔壁,防止孔壁发生塌孔;S3、灌注混凝土固定锚索;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在支护桩孔内灌注混凝土,使锚索有效进入混凝土内,将锚索固定;S4、当达到钻进条件后,采用截齿筒钻切割钻进,且采用取芯钻进,直接将切断的锚索连同混凝土一同取出;S5、进行基坑支护桩后续施工,并使用优质泥浆护壁,防止锚索侵入段出现塌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桩施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旋挖钻机切除支护桩内半侵入预应力锚索的方法。
背景技术
深基坑支护采用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是目前较常见的支护形式之一;当地下室回填后,围护结构的预应力锚索失去了使用功能,但却因其侵入了原基坑之外的地下空间而对周边建筑物的支护与开挖施工造成影响;当周边新建地下室支护结构施工时,已施工基坑的预应力锚索将对支护桩成孔、安放钢筋笼等工序施工造成较大阻碍,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也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
目前,在施工预应力锚索的基坑已回填的情况下,拔除侵入新建基坑预应力锚索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二种方法,一是采用挖设人工挖孔桩,通过桩孔逐节向下施工,对侵入的在锚索进行逐排切断清除,这种方法耗时长、费用高,挖桩安全风险大,往往受地层、深度和周边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无法实施;二是采用360KN.m及以上的大扭矩旋挖钻机,在回转钻进过程中直接对侵入的预应力锚索进行有效缠绕,在旋挖钻进的强力紧拉状态下,其瞬时的强拉力克服锚索的锁定力而被松懈而被搅断,并由旋挖钻机提升出地面完成对锚索的清除,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但这种方法适用于锚索完全侵入支护桩内,锚索可以缠紧在旋挖钻头上而被实施拉力而搅断,而对于预应力锚索局部或半侵入桩孔内的情形,会使得锚索在旋挖钻进时顺着钻头打滑,而无法对锚索进行搅动缠绕,此时将无法对锚索实施有效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旋挖钻机切除支护桩内半侵入预应力锚索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旋挖钻机切割半侵入支护桩内的锚索时,在钻进过程中钻头易发生打滑现象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旋挖钻机切除支护桩内半侵入预应力锚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准备;在基坑支护桩施工前,预先查明锚索的分布位置、埋深以及其侵入所述基坑支护桩孔的长度;
S2、旋挖钻进;使用大扭矩旋挖钻机对所述基坑支护桩钻进,在钻进至接近所述锚索时,采用优质泥浆修复孔壁,防止孔壁发生塌孔;
S3、灌注混凝土固定锚索;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在支护桩孔内灌注混凝土,使锚索有效进入混凝土内,将锚索固定;
S4、当达到钻进条件后,采用截齿筒钻切割钻进,且采用取芯钻进,直接将切断的锚索连同混凝土一同取出;
S5、进行基坑支护桩后续施工,并使用优质泥浆护壁,防止锚索侵入段出现塌孔。
进一步的,在S1中,确保所述预应力锚索侵入所述基坑支护桩的长度不小于20cm,若所述预应力锚索侵入所述基坑支护桩的长度小于0.2m,则根据现场条件适当移位。
进一步的,在S2中,旋挖钻机钻进遇到所述预应力锚索时,继续朝下钻进不少于1m。
进一步的,在S3中,位于所述锚索的混凝土段高度不少于1m。
进一步的,在S3中,混凝土中加入早强剂。
进一步的,在S3中,使用混凝土制作混凝土试块,当所述混凝土试块养护达到强度的85%后,即可进行旋挖钻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35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