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余能与吸收式水生成器耦合的淡水-电联供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52095.8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3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关学新;高大统;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2F1/16;E03B3/28;B01D53/26;H01M8/04007;H01M8/04029;H01M8/04119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吸收 水生 成器 耦合 淡水 电联供 系统 | ||
1.燃料电池余能与吸收式水生成器耦合的淡水-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第一换热器H1、第二换热器H2、辅助冷却装置、储热装置和淡水产水装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H1均为逆流管壳式换热器、第二换热器H2均为板式换热器;
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为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或碱性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功率为1000W-1MW、工作温度为60-80℃;
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阴极出口通过管道连通着第一换热器H1的进口,第一换热器H1的出口连通着淡水产水装置的高湿空气通道(1)的端口;
所述第一换热器H1的出口和淡水产水装置的高湿空气通道(1)的端口之间的管道外部设有辅助冷却装置;所述辅助冷却装置为风扇或天空辐射制冷装置;
所述淡水产水装置包括盐溶液槽(3)和湿气空间(6);所述盐溶液槽(3)内设有浓度85-88%的盐溶液;所述盐溶液槽(3)中部的顶面封闭,盐溶液槽(3)一侧的顶面连通着湿气空间(6),盐溶液槽(3)外部的湿气空间(6)底面设有收集槽(7),收集槽(7)连通着淡水管(5);盐溶液槽(3)另一侧的顶面分别连通着高湿空气通道(1)和环境气道(2);所述盐溶液槽(3)内设有热虹吸管(4),热虹吸管(4)的一端伸至盐溶液槽(3)下部的外侧,且连通着第一换热器H1壳体的下部;热虹吸管(4)的另一端伸至盐溶液槽(3)上部的外侧,且连通着第二换热器H2的出口;第二换热器H2的进口连通着第一换热器H1壳体的上部;第二换热器H2的外部一侧设有储热装置;
所述储热装置为保温水箱;
所述湿气空间(6)的顶部设有导热材料;
所述热虹吸管(4)、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一换热器H1的壳体之间构成热虹吸循环回路;热虹吸循环回路的工质为60-80℃时呈液气两相状态的物质;
热虹吸管(4)位于盐溶液槽(3)的热端内,高湿空气通道(1)和环境气道(2)位于盐溶液槽(3)的冷端内;
燃料电池电堆运行工作,排出的高湿气体温度60℃以上时,首先经过第一换热器H1换热和辅助冷却装置冷却到环境温度,进入盐溶液槽(3),其中的气体由环境气道(2)排出,气体中的湿气被盐溶液吸收,通过浓度差所产生的渗流效应移动到盐溶液槽(3)的热端,再经过与热虹吸管(4)的换热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湿气空间(6),导热材料将水蒸气中的热量排放到周围环境,以对水蒸气冷凝,成为液态水;另一方面,第一换热器H1壳体中的工质吸热和热虹吸管(4)中的工质吸热,通过第二换热器H2为储热装置供给余热;
所述盐溶液为浓度85-88%的氯化钙溶液或浓度85-88%的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酯盐溶液;
高湿气体与盐溶液的接触面积为1 m2-200 m2;
热虹吸循环回路的工质为温度60-80℃时呈液气两相状态的0.2-0.485 bar的低压水或者常压的纯乙醇;
当燃料电池电堆停止运行或者在低输出功率情况下运行,排出的高湿气体温度在60℃以下时,储热装置将已储存的热能提供给淡水产水装置,实现连续的大气产水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209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