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50675.3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6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潘树国;叶飞;王浩;王云凤;高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15 | 分类号: | G06F17/15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周蔚然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系统 间差分宽巷 观测 gnss ins 组合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首先利用三频超宽巷、宽巷线性组合观测值计算单历元GNSS宽巷模糊度,实现线性组合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瞬时模糊度固定。然后引入系统间差分模型跨系统构建双差宽巷观测方程,对不同卫星系统间双差宽巷组合模糊度重参化并进行参数去相关,实时估计基于宽巷组合的载波差分系统间偏差。最后将构建好的卫星观测方程代入GNSS/INS紧组合模型进行定位误差估计,用其修正当前历元惯导输出的概略坐标,并最终实现高精度定位输出。实验结果表明:在诸如城市峡谷等城市复杂环境中,利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冗余双差观测方程,在卫星数较少的遮挡环境下明显提升定位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 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组合定位技术指利用不同系统间互补的定位观测能力进行补偿,提升定位精度、连续性、稳定性的定位技术。在目前最常用的GNSS/INS组合定位中,通过估计GNSS和INS对相同对象的观测偏差直接或间接修正由INS产生的概略坐标,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定位解;一般有松组合、紧组合和深组合(或称超紧组合)三种组合框架;对于其中紧组合而言,两种传感器共同的观测对象一般指卫星到载体的距离,也称卫地距。其中INS的观测值基于其自身推算出的概略坐标与卫星坐标的几何距离决定;而相对应的,GNSS的观测精度决定了概略坐标的修正准确度;因此如何获得动态情况下GNSS高精度观测值一直是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另外,在复杂环境中无法确保GNSS观测定位可靠性,所以现在的无人驾驶设计方案必须更多依赖更多传感器的相对定位,因此导致成本和复杂性明显增加。
在构建GNSS双差观测的过程中,传统方法需要在各系统内选择相应的参考星,与本系统的观测星形成卫星对,称为系统内差分模型,也称卫星差分的松耦合模型;与之对应的另一种模型可以在不同卫星系统间利用一颗全局参考星,与来自任何系统的观测星形成卫星对,称为系统间差分模型,也称卫星差分的紧耦合模型。在卫星数充足的场景下,两者实际效果相仿;而在可视卫星数较少的场景下,由于紧耦合模型可以形成更多冗余观测,并建立了系统间的联系,改进模型强度,所以可以有效提升定位精度;因此,基于紧耦合模型的GNSS/INS 组合定位方法更适合在城市峡谷等复杂环境中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实现高精度、连续的车载实时组合定位算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计算GNSS三频宽巷单历元模糊度
通过公式(1)(2)表示三频线性组合伪距观测值和载波相位观测值
超宽巷线性组合系数为(0,-1,1);使用无几何无电离层模型(GIF)计算超宽巷模糊度,计算如公式(3)所示:
再用TCAR算法计算宽巷线性组合(1,-1,0)载波相位观测值模糊度,如公式(4):
步骤(2)构建系统间差分模型
以BDS为参考系统为例,此时GPS为观测系统。用公式(5)表达双差观测方程
其中按公式(6)表达:
因此,公式(5)的双差观测方程可以转换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06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