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中有机锡的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50407.1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8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莫嘉晨;林涛;张心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6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成立珍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有机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中有机锡的检测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待测样品溶液进行液液萃取回流;将一定量的萃取液加入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正己烷及四乙基硼酸钠溶液进行衍生化;将萃取液通过色谱柱分离后,用火焰光度法对照标准溶液得到的标准曲线,即可计算检测水体中的有机锡。本发明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检测器测定水中有机锡化合物的浓度,步骤S4中将衍生化和萃取同时进行,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固相萃取,无需进行复杂的洗脱步骤,节省了洗脱时间,缩短了萃取、衍生的时间,操作简单、快速,且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污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体中有机锡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锡化合物是一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主要用于塑料制品的稳定剂以及船舶油污的防污剂。在既往的广泛使用后,对环境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机锡化合物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尤其是三丁基锡(TBT),尽管河流等饮用水源中含量较低,但会通过对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对人体生殖系统产生毒性。有机锡化合物的分析检测主要采用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或搅拌棒吸附萃取,再采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技术进行水体中有机锡检测。
申请号为201910751434.8,发明名称为一种水体中有机锡的在线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以及申请号为201910751398.5,发明名称为一种海洋沉积物中有机锡的在线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的申请,均采用固相萃取的方式实现在线富集、净化、衍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洗脱剂的用量,但相比于液液萃取所需要的洗脱步骤操作较复杂,洗脱、萃取、衍生总时间需要25-30min,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相比于质谱检测器检测,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机锡含量时,测量的检出限更低,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洗脱、萃取时间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灵敏度高,萃取、衍生、检测时间能在15-20min内完成的水体中有机锡的气相色谱检测新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S1、取样——将收集到的水样,经过聚偏氟乙烯滤膜过滤后倒入棕色玻璃瓶中,以达到除菌、除浊、过滤的目的,并冷藏保存。
S2、制样——量取50ml步骤S1中的待测样品,向样品中加入含1%(v/v)盐酸的甲醇溶液20mL,作为溶剂溶解样品中的有机物,充分搅拌至混合均匀。在40℃下对样品进行高温回流30min,提高有机锡化合物的纯度,再次通过S1中的滤膜过滤,得到预处理后的水样。
S3、样品的液液萃取及浓缩——向步骤S2中得到的预处理后水样中添加20mL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溶液以及10mL叔丁基乙醚溶液,以萃取滤液中的有机锡化合物,再加入高纯水溶解定容至100mL,随后将溶解后的水样在震荡器中震荡10分钟后,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后分层,收集上层萃取液。将得到的上层萃取液放入旋转蒸发仪上浓缩至2mL以下,浓缩后以便检测器检测,然后加入5mL正己烷洗涤残余物得到处理液,再将处理液倒入氮气吹脱仪中,用微弱氮气使叔丁基乙醚全部吹去,保证溶液中有机锡化合物的纯度,得到萃取浓缩后的水样。
S4、样品的乙基化及定容——由于有机锡化合物的沸点较高,不能直接进行分析,必须通过衍生化反应,生成沸点较低的衍生物才能进行分析。在S3所得的溶液中加入10mL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和4mL0.5%NaBEt4溶液以及5mL正己烷溶液进行乙基化。将乙基化后的溶液放入振荡器中,震荡萃取20min,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10min分层,收集上层萃取液,再向上层萃取液中加入5g无水硫酸钠脱水。向脱水后的上层萃取液中加入正己烷溶液定容到10mL,注射入气相色谱仪器中。
S5、配置标准溶液——称取不同浓度的三丁基锡标准液于棕色玻璃瓶中,用含1%(v/v)盐酸的甲醇溶液定容至100mL,充分搅拌至混合均匀,冷藏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04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