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互穿网络包膜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制备方法及灌流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44961.9 | 申请日: | 2020-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0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 发明(设计)人: | 董凡;姚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A61M1/36;B01J20/30 |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林永协 |
| 地址: | 51908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网络 包膜 血液 净化 吸附剂 制备 方法 灌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互穿网络包膜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制备方法及灌流器,该灌流器内包括上述吸附剂,吸附剂包括多孔载体与膜层,膜层包覆多孔载体,膜层包括第一网络材料和第二网络材料,多孔载体上接枝第一网络材料,第一网络材料与第二网络材料形成互穿网络结构;第一网络材料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共聚物,第二网络材料为两性离子聚合物;采用上述方案,第一网络材料和第二网络材料均具有亲水性,有效解决蛋白粘附严重而导致的凝血问题,且膜层具有良好的渗透率,保证包膜后的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同时,互穿网络结构使吸附剂膜层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液净化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互穿网络包膜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制备方法及灌流器。
背景技术
血液灌流是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新型血液净化技术,用于清除血液中的致病物质或有毒物质,如有机磷、过量的药物、炎症因子、β2-MG、PTH、AGEs、Hcy和IL-6等。常见的血液灌流吸附剂,如琼脂糖、壳聚糖、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物等,为了提高其针对具体致病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吸附效果,需考虑在吸附剂上添加具有吸附特异性的活性基团,除此之外,血液相容性也是吸附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性质。通过直接对载体进行化学改性,接枝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物质,可有效提高吸附剂的血液相容性。但该手段须依赖于吸附剂上的有效反应官能团,且接枝反应可能改变载体原本的孔道结构,甚至影响载体自身发挥特异性吸附性能的有效官能团含量。因此直接改性技术适应性差,无法通用所有的载体,且研发过程复杂,成本高。
包膜也是最常用的改善吸附剂表面血液相容性的手段之一,与上述手段相比,包膜往往不受限于载体化学结构,普适性强,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更好的调控性。其中常见的包膜材料有火棉胶和醋酸纤维素等,但是上述的常见的包膜材料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火棉胶易造成血小板粘附,导致血小板下降严重;醋酸纤维素虽然提高了材料表面的亲水性,但由于富含羟基,易引起补体激活。因此开发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包膜材料用于血液灌流具有重要意义。
两性离子聚合物是一类整体呈电中性,在同一单体侧链上同时含有阴、阳离子基团的高分子材料,因其水化能力强,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在吸附剂载体的表面形成一层水合层,使吸附剂与血液中的蛋白质之间形成壁垒,有效降低材料表面蛋白质构象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抗蛋白粘附作用,进而提升抗凝性能。另外,两性离子聚合物与同样具有良好亲水性的聚乙二醇PEG相比,两性离子聚合物稳定性较好,且不易被氧化,因此两性离子聚合物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血液相容性材料。此外,血液灌流吸附剂往往需要在湿态下处理及保存,容易滋生细菌。两性离子结构中通常含有带正电的季铵基团,可与细菌的细胞壁之间产生静电作用,发挥很好的抗菌作用。
目前两性离子聚合物已经被用于滤膜或者药物载体的表面修饰,但在血液灌流领域的应用还较少见。中国专利申请CN 107126936 A公开了一种带有包膜材料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制备方法,该申请将两性离子单体通过交联聚合固化到吸附剂表面,制备得到带有两性离子包埋材料的吸附剂,赋予了吸附剂良好的抗蛋白吸附性能。但该方法得到的吸附剂被整体包埋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是块状形态,与常规血液灌流吸附剂(在每颗吸附剂表面进行包膜)相比,有效接触面积显著减小,从而导致吸附效率降低。同时,块状形态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易被损坏,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制备方法还有待优化。
虽然包膜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但膜层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传输阻力的增加甚至堵塞吸附剂原有的孔道,从而导致吸附剂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的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49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