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抗菌素敏感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38880.8 | 申请日: | 2020-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9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兰明;付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63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范艳静 |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对抗 菌素 敏感 o1 o139 霍乱弧菌 菌株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抗菌素敏感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及应用,该菌株为Vibrio cholerae CHN‑F4菌株,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260;其编码的特异性lolB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的16S rRNA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其对十种抗菌素敏感,包括氨苄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壮观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和甲氧苄氨嘧啶;本发明不仅为我国检测用微生物参考物质提供了新菌种资源,而且为霍乱弧菌进化、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的研究提供了模式菌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中国长江入海口表层海水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对十种抗菌素敏感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即Vibrio cholerae CHN-F4)及应用。
背景技术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隶属于γ-变形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弧菌目(Vibrionales)、弧菌科(Vibrionaceae)、弧菌属(Vibrio)。该菌生存于近岸海域、河口、养殖水域等环境,并常见于甲壳类和鱼类等水产品中。迄今为止,已被鉴定的霍乱弧菌至少分为206个血清型,其中仅O1和O139血清型产生“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和毒素共调节菌毛(Toxin-Coregulated Pilus,TCP),引发“霍乱”的爆发与流行。据文献报道,大多数霍乱弧菌环境分离菌株不携带CT和TCP的编码基因。中国长江入海口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然而,涉及中国长江入海口的霍乱弧菌及其对抗菌素耐受性的研究鲜有报道。
源自中国长江入海口表层海水中,对十种抗菌素敏感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从中国长江入海口表层海水中分离、鉴定得到一株对十种抗菌素敏感的菌株,经鉴定为一株新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即Vibriocholerae CHN-F4,从而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对抗菌素敏感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拉丁文学名为Vibriocholerae,菌株名为CHN-F4。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Type Culture Collection,CCTCC),中国,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20年7月1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260。
该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不携带霍乱毒素、毒素共调节菌毛的编码基因ctxAB和tcpA,及辅助毒素小带联结毒素(Zonula Occludens Toxin,ZOT)、附属霍乱肠毒素(Accessory Cholera Enterotoxin,ACE)的编码基因zot和ace,上述检测均为阴性。
进一步地,该非O1/O139型霍乱弧菌CHN-F4菌株的特异性lolB基因的序列如SEQID NO.1所示。
进一步地,该非O1/O139型霍乱弧菌CHN-F4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序列如SEQ IDNO.2所示。
进一步地,该非O1/O139型霍乱弧菌CHN-F4菌株对十种抗菌素敏感,包括氨苄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庆大霉素(Gentamicin)、卡那霉素(Kanamycin)、利福平(Rifampicin)、壮观霉素(Spectinomycin)、链霉素(Streptomycin)、四环素(Tetracycline)、复方新诺明(Sulfamethoxazole-Trimethoprim)和甲氧苄氨嘧啶(Trimethoprim)。
一种对抗菌素敏感的非O1/O139型霍乱弧菌菌株在检测和研究微生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88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刮匙器上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扬尘污染识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