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支撑成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37250.9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5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召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召文 |
主分类号: | B21F11/00 | 分类号: | B21F11/00;B21F1/00;B21F23/00 |
代理公司: | 沧州市宏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34 | 代理人: | 喻慧玲 |
地址: | 061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支撑 成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筋支撑成型装置,其可以解决了现有钢筋支撑成型装置速度低及力矩偏而导致的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备料位和模具位,机架上还设有主驱动轴;设置于模具位上的多个模具组件;模具驱动机构,模具驱动机构连接于多个模具组件;切刀组件,切刀组件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固定刀座、与固定刀座正对的切刀及与切刀连接的切刀驱动机构;及推出组件。同时设置不少于两套的模具组件对原料进行折弯成型,使得模具模块化,避免了多工位操作,且多套的模具组件之间的间距可调,使得成型装置可以同时生产多种不同型号的产品,增加了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筋支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筑建工程是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筑建工程中,钢筋和水泥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方法为:把捆扎好的钢筋框架用预先做好的水泥条和塑料支撑固定在模板框架的指定位置里,只有将钢筋放在指定的水泥位置时,钢筋才能发挥出最高的强度,否则工程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水泥条和塑料支撑是筑建工程里非常重要的构件。但是随着我国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水泥条的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例如:1、水泥条在地下工程使用时起不到止水作用;2、生产模式混乱质量不好把控;3、体积大、重量大及不方便运输;4、破损率高。由此一种代替水泥条和塑料支撑的产品,即钢筋支撑应运而生,钢筋支撑满足了所有使用要求,同时弥补了水泥条和塑料支撑的所有不足。但是,钢筋支撑的生产制造效率并不高。
现有技术中的钢筋弯曲设备送丝完成后,再成型。这样导致生产速度很低。此外,现有技术中的钢筋弯曲设备上的模具有的是不对称力矩点或单一模具。这样导致力矩偏,生产大型号的构件时模具和多个机构的使用寿命低,且单一模具使得每个型号一个模具,模具费用太大,使生产受限。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了现有钢筋支撑成型装置速度低及力矩偏而导致的生产效率低问题的钢筋支撑成型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钢筋支撑成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备料位和模具位,所述机架上还设有主驱动轴;设置于所述模具位上的多个模具组件,所述多个模具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相邻所述模具组件之间呈轴对称设置;模具驱动机构,所述模具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多个模具组件,所述模具驱动机构设置为驱动所述模具组件对原料进行折弯成型;切刀组件,所述切刀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上的固定刀座、与所述固定刀座正对的切刀及与所述切刀连接的切刀驱动机构,所述切刀驱动机构设置为驱动所述切刀在所述备料位与所述模具位之间往复移动并与所述固定刀座配合对原料进行剪切,所述固定刀座设置于所述模具位且位于所述多个模具组件的一侧;及推出组件,所述推出组件包括推头及与所述推头连接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头和所述推动机构均设置有多个,且所述推头与所述推动机构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推动机构与所述模具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机架的两侧;其中,所述切刀驱动机构与所述模具驱动机构均设置于所述主驱动轴上,所述推动机构连接于所述切刀驱动机构。
本发明的一种钢筋支撑成型装置,所述模具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及第三折弯部,所述模具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的第一模具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的第二模具驱动机构及与所述第三折弯部连接的第三模具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相邻且同侧设置,所述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对设置。
本发明的一种钢筋支撑成型装置,所述第一模具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接块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啮合传动;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固定连接;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铰接;第一驱动架,所述第一驱动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块铰接的另一端;及第一驱动盘,所述第一驱动盘设置于所述主驱动轴上,所述第一驱动架的第二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盘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召文,未经李召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72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