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拨叉自动磨削加工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32426.1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6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叶连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连波 |
主分类号: | B24B27/00 | 分类号: | B24B27/00;B24B41/00;B24B4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30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自动 磨削 加工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备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拨叉自动磨削加工设备,包括传送机构、上料机构、固件器、移动机构、打磨机构、转运机构和支撑机构,移动机构沿支撑机构长度方向设置,固件器位于移动机构上,固件器与移动机构连接,打磨机构位于支撑机构上,打磨机构底部与支撑机构顶部通过螺栓锁紧连接,上料机构包括第一固定爪、第二固定爪、第一电机和固定架,第一单机竖直设置,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架、机械手和打磨头,本发明的一种汽车拨叉自动磨削加工设备能快速进行上料和卸料,同时能椎确移动进行磨削控制,对拨叉进行翻转多角度打磨,拨叉打磨效果好,拨叉生产加工效率高,减少操作人员负担,节约成本,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备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拨叉自动磨削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在我国国家最新标准《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 3730.1—2001)中有如下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
在我国,汽车是指有自身装备的动力装置驱动,一般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不依靠轨道或架线而在陆地行驶的车辆,汽车通常被用作载运客、货和牵引客、货挂车,也有为完成特定运输任务或作业任务而将其改装或经装配了专用设备成为专用车辆,但不包括专供农业使用的机械,全挂车和半挂车并无自带动力装置,他们与牵引汽车组成汽车列车时才属于汽车范畴,有些进行特种作业的轮式机械以及农田作业用的轮式拖拉机等,在少数国家被列入专用汽车,而在我国则分别被列入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之中。
拨叉是汽车变速箱上的部件,与变速手柄相连,位于手柄下端,拨动中间变速轮,使输入/输出转速比改变,拨叉主要用于离合器换档。
汽车变速箱上的部件,与变速手柄相连,位于手柄下端,拨动中间变速轮,使输入/输出转速比改变,如果是机床上的拨叉是用于变速的,主要用在操纵机构中就是把2个咬合的齿轮拨开来再把其中一个可以在轴上滑动的齿轮拨到另外一个齿轮上以获得另一个速度,即改变车床滑移齿轮的位置,实现变速,或者应用于控制离合器的啮合、断开的机构中,从而控制横向或纵向进给。
汽车拨叉在进行生产时,拨叉需要进行磨削加工,现有设备在进行磨削时,磨削通过手动操作和调节位置,造成拨叉生产效率低,磨削拨叉质量差,在进行拨叉磨削时,拨叉需要手动进行位置调节,手动调节位置,造成磨削精确度低,磨削的拨叉通常不合格,需要重新进行磨削操作,造成生产加工步骤繁杂,工序混乱,生产制造成本变高,同时拨叉磨削时一件十分危险的工作,容易给操作人员带来伤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自动进行上料和卸料,同时对拨叉进行自动打磨,并对打磨的拨叉进行翻转多次打磨,自动控制位置打磨精准的拨叉磨削加工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拨叉自动磨削加工设备。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汽车拨叉自动磨削加工设备,包括传送机构、上料机构、固件器、移动机构、打磨机构、转运机构和支撑机构,传送机构位于支撑机构两侧,上料机构位于支撑机构上,上料机构下端与支撑机构顶面进行连接,移动机构位于支撑机构上,移动机构沿支撑机构长度方向设置,固件器位于移动机构上,固件器与移动机构连接,打磨机构位于支撑机构上,打磨机构底部与支撑机构顶部通过螺栓锁紧连接,打磨机构在移动机构上方,传送机构位于打磨机构两侧,转运机构底面与支撑机构连接,移动机构位于转运机构一侧,传送机构位于转运机构远离移动机构的一侧,上料机构包括第一固定爪、第二固定爪、第一电机和固定架,第一单机竖直设置,第一电机输出端向上,第一电机输出端与固定架底端连接,第一电机与支撑机构固定连接,固定架上端与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连接,第一固定爪与固定架远离移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爪与固定架靠近移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架、机械手和打磨头,打磨架底端与支撑机构通过螺栓锁紧连接,打磨架上端与机械手进行连接,打磨头位于机械手远离打磨架的一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连波,未经叶连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24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