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疫霉NCR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31235.3 | 申请日: | 2020-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8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西莉;薛昭霖;张博瑞;王为镇;方媛;苗建强;黄中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14/37 | 分类号: | C07K14/37;C12N15/31;C12N5/10;C12N15/90;C12Q1/18;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诚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6 | 代理人: | 王慧凤 |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豆 ncr 蛋白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自大豆疫霉菌的NCR(Niemann Pick type C‑related)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NCR蛋白为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其编码基因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实验证明,本发明所提供的蛋白在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自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该类蛋白缺失后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减慢、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数量减少、致病力降低、卵孢子形态畸形等。以上结论均为探究大豆疫霉发育及致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基础,为未来新型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分子靶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来自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NCR(Niemann Pick type C-related)蛋白PsNCR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大豆疫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主要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该病害于上世纪50年代,在北美洲被首次发现并报道;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二十多个国家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东北地区被首次发现,现在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和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等地均有发生。大豆疫霉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对大豆能造成毁灭性灾害,每年可造成超过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其被归为十大重要致病卵菌之一,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大豆疫霉的生活史分为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无性繁殖阶段,大豆疫霉以无隔多核菌丝进行营养生长。大豆疫霉也可以产生孢子囊与游动孢子,随风、雨或灌溉水进行远距离的传播。孢子囊多呈梨形,通常在植株发病部位表面形成;其可以直接萌发形成菌丝,也可以分化形成单核,无细胞壁,双鞭毛的游动孢子,间接进行病害的侵染循环。游动孢子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转变为休止孢,再萌发形成菌丝,直接侵入或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植物根部。游动孢子的游动具有自主性和趋向性,可以使其侵染寄主成功的概率提高;其作为病害循环中主要的再侵染源,在病害大规模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有性繁殖阶段,大豆疫霉可以通过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壁厚,内含物丰富,能够抵御极端环境,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在适宜条件下,可以直接萌发产生菌丝侵染寄主植物。
综上所述,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度、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形成是影响病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减慢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率、阻断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及卵孢子的形成,降低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能力,就可以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危害。
发明内容
通过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大豆疫霉中的NCR蛋白与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率、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产量以及卵孢子正常的结构形态密切相关,而植物病害正常的侵染循环与菌丝的生长速率、孢子囊、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产量以及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控NCR蛋白来减慢菌丝的生长、阻断正常的孢子囊和/或游动孢子产生以及破坏卵孢子的结构,使大豆疫霉侵染寄主的能力减弱,从而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类大豆疫霉NCR蛋白,命名为PsNCR1,来源于大豆疫霉菌株P6497,是如下A1)或A2)或A3)或A4):
A1)氨基酸序列是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
A2)在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A3)将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衍生的蛋白质;
A4)与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75%以上,优选在85%以上,更优选在95%以上且具有与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功能的氨基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12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