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疫霉NCR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731235.3 申请日: 2020-07-27
公开(公告)号: CN111808178B 公开(公告)日: 2021-12-03
发明(设计)人: 刘西莉;薛昭霖;张博瑞;王为镇;方媛;苗建强;黄中乔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C07K14/37 分类号: C07K14/37;C12N15/31;C12N5/10;C12N15/90;C12Q1/18;C12R1/645
代理公司: 北京惟诚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6 代理人: 王慧凤
地址: 10019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大豆 ncr 蛋白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来自大豆疫霉菌的NCR(Niemann Pick type C‑related)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NCR蛋白为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其编码基因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实验证明,本发明所提供的蛋白在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自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该类蛋白缺失后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减慢、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数量减少、致病力降低、卵孢子形态畸形等。以上结论均为探究大豆疫霉发育及致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基础,为未来新型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分子靶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来自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NCR(Niemann Pick type C-related)蛋白PsNCR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大豆疫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主要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该病害于上世纪50年代,在北美洲被首次发现并报道;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二十多个国家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东北地区被首次发现,现在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和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等地均有发生。大豆疫霉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对大豆能造成毁灭性灾害,每年可造成超过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其被归为十大重要致病卵菌之一,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大豆疫霉的生活史分为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无性繁殖阶段,大豆疫霉以无隔多核菌丝进行营养生长。大豆疫霉也可以产生孢子囊与游动孢子,随风、雨或灌溉水进行远距离的传播。孢子囊多呈梨形,通常在植株发病部位表面形成;其可以直接萌发形成菌丝,也可以分化形成单核,无细胞壁,双鞭毛的游动孢子,间接进行病害的侵染循环。游动孢子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转变为休止孢,再萌发形成菌丝,直接侵入或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植物根部。游动孢子的游动具有自主性和趋向性,可以使其侵染寄主成功的概率提高;其作为病害循环中主要的再侵染源,在病害大规模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有性繁殖阶段,大豆疫霉可以通过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壁厚,内含物丰富,能够抵御极端环境,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在适宜条件下,可以直接萌发产生菌丝侵染寄主植物。

综上所述,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度、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形成是影响病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减慢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率、阻断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及卵孢子的形成,降低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能力,就可以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危害。

发明内容

通过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大豆疫霉中的NCR蛋白与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速率、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产量以及卵孢子正常的结构形态密切相关,而植物病害正常的侵染循环与菌丝的生长速率、孢子囊、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产量以及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控NCR蛋白来减慢菌丝的生长、阻断正常的孢子囊和/或游动孢子产生以及破坏卵孢子的结构,使大豆疫霉侵染寄主的能力减弱,从而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类大豆疫霉NCR蛋白,命名为PsNCR1,来源于大豆疫霉菌株P6497,是如下A1)或A2)或A3)或A4):

A1)氨基酸序列是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

A2)在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A3)将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如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衍生的蛋白质;

A4)与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75%以上,优选在85%以上,更优选在95%以上且具有与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功能的氨基酸序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12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