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5284.6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5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徐向东;杜镔;王达磊;马如进;潘玥;马云龙;唐志;周潇;张世娟;杨健;陈应高;杨鸿波;李银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E01D19/10 |
代理公司: | 贵州启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08 | 代理人: | 赵彦栋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桁架 损伤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它包括设置在检修道(1)上的移动装置(2),其特征在于:在移动装置(2)上设有计程器(3),在移动装置(2)上设有升降装置,在升降装置上设有回转盘(4),在移动装置(2)上设有回转盘(4)的控制面板(5),在回转盘(4)上设有悬臂梁(6),在悬臂梁(6)的短臂端设有配重(7),在悬臂梁(6)的长臂端设有固定座(8),在固定座(8)上设有摄影通讯装置和激光探测装置;本发明能安全、高效、准确的对大型桥梁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属于桥梁工程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钢桁架桥在辅以过程中,会因环境影响、材料老化等原因,产生如掉漆、裂缝、螺栓松动等损伤。目前钢桁架桥的检修通常采用人工检修的方法,即检修工人搭乘固定在桥面T形钢上的吊篮进行检查,并将损伤处的具体位置和损伤情况记录在册。还有一种常用的模块化拼接结构组成的桥梁检修平台,由若干个标准节吊篮组成,可根据所需总宽度任意调节。这种方法较为便捷,但仍然需要施工人员登上作业台进行人工检查。但由于吊篮检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跨度、高度较小的钢桁架桥;随着我国桥梁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的检修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大型桥梁的需求;此外,人工检修效率较低,也可能产生遗漏或误判等情况,造成较大误差。
即:现在需要一种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能安全、高效、准确的对大型桥梁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能安全、高效、准确的对大型桥梁进行检测,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它包括设置在检修道上的移动装置,在移动装置上设有计程器,在移动装置上设有升降装置,在升降装置上设有回转盘,在回转盘上设有悬臂梁,在悬臂梁的短臂端设有配重,在悬臂梁的长臂端设有固定座,在固定座上设有摄影通讯装置和激光探测装置,在移动装置上设有回转盘、摄影通讯装置及激光探测装置的控制装置及控制面板。
上述的移动装置和检修道两侧扶手之间设有支撑装置。
上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在移动装置上设有的侧杆,在侧杆的上端设有凹槽,凹槽与检修道两侧的扶手上部的曲面相互咬合。
上述的摄影通讯装置包括摄像装置和数据传输装置。
上述的升降装置包括固定移动装置上的基座,在基座上设有剪叉升降装置,在剪叉升降装置上设有控制其升降用的液压泵。
上述的计程器安装在移动装置的行走轮上。
前述的固定座上还设有二维码扫描装置,在钢桁架桥的法兰板上标识的二维码。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钢桁架桥损伤检测装置,在移动装置上设有计程器,在移动装置上设有升降装置,在升降装置上设有回转盘,在回转盘上设有悬臂梁,在悬臂梁的短臂端设有配重,在悬臂梁的长臂端设有固定座,在固定座上设有摄影通讯装置和激光探测装置,在移动装置上设有回转盘、摄影通讯装置及激光探测装置的控制装置及控制面板;这样的结构,通过摄影通讯装置和激光探测装置的配合,可以发射激光到桥梁顶部桁架并接收返回信号,若顶部有掉漆或裂缝等表面异常,由于摄像机到桥梁顶部的距离已知,可由小孔成像原理计算出损伤的实际尺寸并记录下来,计程器可以准确记录检测车前进的距离,因此可以获得损伤的具体位置和准确尺寸;通过机械的方式高效,通过激光探测方式,能避免遗漏或误判等情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当检测车前进遇到障碍时,悬臂梁可以通过回转盘转过一定角度并返回;操作者可以只站在车上通过控制面板进行操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上述的移动装置和检修道两侧扶手之间设有支撑装置,通过支撑装置,避免移动装置在前行和检测过程中发生晃动;上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在移动装置上设有的侧杆,在侧杆的上端设有凹槽,凹槽与检修道两侧的扶手上部的曲面相互咬合,这样通过凹槽与扶手上部的相互咬合,能避免移动装置向两侧发生晃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未经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52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