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原液着色纤维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3400.0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8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冰灵;李永贵;李书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闽江学院 |
主分类号: | D01F6/90 | 分类号: | D01F6/90;D01F1/04;D01F1/1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修斯文;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杀菌 作用 原液 着色 纤维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原液着色纤维的生产方法,其是将碘消毒剂、颜料粉体、分散剂、己内酰胺、改质剂加入聚合反应釜中,边反应边分散,制得含碘消毒剂的色母粒,然后将其与聚酰胺6切片经熔融挤出、喷丝等步骤制得所述具有杀菌作用的原液着色纤维。本发明方法可使碘消毒剂在纤维内部分布均匀、性能稳定,发挥其高效的杀菌作用;而以颜料粉体实现原液着色,不仅可使纤维及其纺织品色彩丰富,还可避免纤维受染整工序影响而导致杀菌性能快速衰减的问题,使所得原液着色纤维色彩丰富、色泽均匀,且具有持久、高效的杀菌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原液着色纤维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物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耐磨,而是倾向于选择符合类似抗菌性、透气性、环保等多种要求的衣物。尤其是对于国防军工、医疗卫生、野外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人们来说,抗菌织物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需对纤维进行改性,使纤维具备抗菌功能,而这需要避开印染环节以避免印染工序对抗菌功能的影响,实现长期有效抗菌,保障人体健康和穿着舒适。
目前,国内关于抗菌纤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不同抗菌剂添加至聚合物中生产改性纤维制品。例如:发明专利(CN 1563192A)公开了一种抗菌聚酰胺纤维和制备方法,其由纳米级的颗粒状银粒或/和铜粒和聚酰胺制得的抗菌聚酰胺母粒,与聚酰胺共混纺丝,制得抗菌聚酰胺纤维的抗菌率大于92%;发明专利(CN 101195930A)公开了一种抗菌聚酰胺6纤维及其制作方法,其以载银复合抗菌粉体与偶联剂、抗氧剂等混合制得的超细粉体材料与聚酰胺6充分混合后制得抗菌母粒,再与聚酰胺6切片混合纺丝,所得纤维的抗菌率为99%。发明专利(CN 102978727A)公开了一种耐久型抗菌除臭纤维织物的加工方法,其以纳米级无机抗菌剂与高聚物粉混合制成母粒后,通过纺丝、纺纱织造形成织物,再经过抗菌剂后整理,获得抗菌效果好、持久性强的纤维织物。但由以上可见,其所得抗菌纤维的作用仅限于抑菌功能,即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并不能杀灭细菌。
碘消毒剂是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制成的制剂,是通过游离碘元素使蛋白质沉淀而起到杀菌作用的一类高效、广谱消毒剂,其能快速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噬菌体、真菌等病原体。如果能将碘消毒剂作为抗菌剂加入到纤维中,使其在纤维内部分布均匀、性能稳定,发挥其高效的杀菌作用,则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但现有技术中均以高聚物或共聚体为基体,添加抗菌剂混合后生产抗菌纤维,此法工艺简单,制备方便,但由于聚酰胺6切片与抗菌剂及颜料粉体结构上的差异,难以保证二者两相界面间的相容性,这一方面限制了抗菌剂及颜料粉体的加入量,影响抗菌纤维的杀菌作用与色泽,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抗菌纤维的杀菌功能与色泽,需提高抗菌剂与颜料粉体的加入量,而较大量的抗菌剂及颜料粉体同时加入高聚物或共聚体熔体中,由于抗菌剂及颜料粉体在熔体或纤维中较难均匀分散,会影响抗菌纤维的生产情况与功能发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解决纤维不具备杀菌作用且抗菌作用受分散程度及染整工序影响而快速衰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原液着色纤维的生产方法,其将碘消毒剂与颜料粉体同时加入原料中进行母粒的制备,进而纺成纤维,不仅可使碘消毒剂与颜料粉体均匀分散于纤维中,且可以免除染色加工,避免了染色对纤维抗菌性能的破坏,从而使所得纤维及其织物具备丰富色彩及杀菌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原液着色纤维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颜料粉体、碘消毒剂、分散剂、己内酰胺与改质剂加入聚合反应釜中,通入氮气以排出聚合反应釜内的空气,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先升温至90-105℃,蒸馏2-3小时,再继续升温至240-260℃,反应6-8小时,反应结束后,熔体由喷头挤出,经水冷、切粒、干燥,制得含碘消毒剂的色母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闽江学院,未经闽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34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