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2,4,6-三(2-羟基4-正己氧基芳基)-1,3,5-三嗪及其中间体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23183.5 | 申请日: | 2020-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2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国;黄宇;毕莹;张会京;范小鹏;熊昌武;孙春光;李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251/24 | 分类号: | C07D251/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55000 宁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羟基 正己氧基芳基 及其 中间体 方法 | ||
1.制备2,4,6-三(2-羟基4-正己氧基芳基)-1,3,5-三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式I中间体的步骤:
以间苯二酚或2-甲基间苯二酚与三聚氯氰为原料,在硝基苯类反应溶剂中,在催化剂三氯化铝存在下,发生傅克反应,反应结束后,以20%~37%盐酸水溶液水解反应液,向水解后的体系内加入分液催化剂,经分离得到式I所示的中间体2,4,6-三(2,4-二羟基芳基)-1,3,5-三嗪;所述分液催化剂为有机胺化合物;
反应式中,R为H,或甲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胺化合物选自脂肪族多元胺、醇胺类或酰胺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族多元胺优选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所述醇胺类化合物优选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异丙醇胺、二异丙醇胺、三异丙醇胺、二乙醇单异丙醇胺、羟乙基二异丙醇胺;所述酰胺类化合物优选甲酰胺、乙酰胺、N-苯(基)乙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和/或,所述有机胺化合物与三聚氯氰的重量比(W/W)为0.05~0.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硝基苯类反应溶剂选自硝基苯,硝基甲苯,二硝基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硝基苯类反应溶剂与三聚氯氰的重量比(W/W)为8~15: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盐酸的用量与三聚氯氰的重量比(W/W)为1.5~3.0: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2-甲基间苯二酚或间苯二酚与三聚氯氰的摩尔比为2.5~3.5:1,优选为3.0~0.3:1;和/或,三氯化铝与三聚氯氰的摩尔比为1.0~2.0:1,优选为1.2~1.6: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式I的中间体结晶的步骤,所述结晶溶剂为DMF;优选地,结晶溶剂的重量为三聚氯氰重量的10~30倍,更优选为17~19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式I的中间体与卤代己烷,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醚化反应,得到具有式II结构的2,4,6-三(2-羟基4-正己氧基芳基)-1,3,5-三嗪的步骤,反应式中的X为卤素,R为H或CH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卤代己烷与式I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5~3.5:1,优选为3.1~3.3:1;和/或,所述碱性催化剂为碱金属的氢氧化物或碱金属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醚化反应得到的产物为粗品,还包括对粗品后处理步骤,所述后处理包括水洗、脱色、结晶的步骤;优选地,所述水洗和脱色溶剂为二甲苯,所述结晶溶剂为二甲苯-异丙醇。
10.一种制备2,4,6-三(2,4-二羟基芳基)-1,3,5-三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2-甲基间苯二酚或间苯二酚与三聚氯氰,在硝基苯类反应溶剂中,在催化剂三氯化铝存在下,发生傅克反应,反应结束后,以20%-37%盐酸水溶液水解反应液,向水解后的体系内加入分液催化剂,生成式I结构的2,4,6-三(2,4-二羟基芳基)-1,3,5-三嗪;所述分液催化剂为有机胺;
上述反应式中,R为H或CH3;
优选地,所述有机胺化合物与权利要求2相同;
优选地,所述硝基苯类反应溶剂与权利要求3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318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的口罩自动化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入殓遗容化妆用遗体开口器及使用方法





